-
1 # 科羅廖夫
-
2 # 見腫消世界
拜登當選下任總統,文在寅也是不甘落後,不是祝賀就是打電話,目的當然是要套近乎拉關係,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自然有利於美韓關係的發展。
但是,在本人看來,特朗普任總統,是唯一一個差一點兒實現半島無核化和降低軍事衝突的總統,因為特朗普不按常規出牌,不循規蹈矩,要不是美國的政客和政治精英千方百計的阻撓,依照特朗普的個性,半島不一樣的局面早已形成。特朗普也曾經信誓旦旦要改善和俄羅斯的雙邊關係,也是同樣的原因,未能成功。阻撓特朗普的就是民主黨那幫人,拜登也是其中一個。
日本重申日美聯盟的重要性,南韓同樣在重申韓美聯盟的重要性。但他們的側重點絕不相同。本人認為,南韓需要拜登同特朗普不一樣的地方是——1.降低南韓承擔的“保護費”。最好是沿用以前那種思路和談判方式。在認識美國駐軍功能上,不能一味地強調美軍是為了“保護南韓”,不要把分擔美國駐軍費用支付說成“保護費”,尊嚴很受傷!
2.希望美國在解決南韓和日本的貿易糾風上發揮“領導和建設性的作用”。安倍用貿易制裁南韓,南韓的許多產業面臨滅頂之災,南韓在自救和反報復的同時,多次希望美國發揮領導作用,化解這場摩擦,特朗普幾乎不予理睬。
3.南韓希望收回“戰時軍事指揮權”。這玩意兒在奧巴馬時代就已經談判,到了特朗普執政期間,情況依舊,指望拜登能有所改變,估計是“與虎謀皮”,無法實現!
4.南韓希望美國簽署“和平協議”。南韓代表在聯大會議上已經向世界做了宣告和呼籲。本人估計是“望梅止渴”。因為阻止特朗普幹這事的大都是拜登那些人,他們上臺後怎麼會同意哩?半島和不和平與美國沒有半點關係,但美國可以利用“停戰協議”做許多有利於美國戰略佈局的事情,這是一道套在半島脖子上“枷鎖”,美國高興還來不及呢?
當年,薩德突然進入南韓,雖然與朴槿惠的骯髒利益交換有關係,但也看出奧巴馬不是好鳥,拜登能脫胎換骨?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
美韓關係再變還是那樣,我們只作壁上觀。
2020年11月13日 15.30
回覆列表
在美國大選期間,當時還是民主黨候選人的拜登,專門在韓聯社刊文,在表達鞏固美韓聯盟關係的同時,還向南韓做出承諾,一旦他當選,將不會想特朗普政府一樣撤走駐韓美軍,更不會向南韓所要高額駐軍費用等等。實際上,無論是那屆美國政府,口裡說的話再好聽,也改變不了美國希望南韓充當其對抗他國炮灰的真正目的。所以,拜登在日前與文在寅通話期間,就暴露出其本來的面目。
不過,南韓青瓦臺發言人隨後做出澄清,稱部分報道不內容屬實,拜登所言“印太”指的是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的一地理位置,與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不是一回事。該發言人還表示,拜登與文在寅的通話內容,只是強調美韓同盟的重要性,其使用“印度-太平洋地區”這一表述,只是與“印太戰略”毫無關聯的地理概念。
不管青瓦臺方面做出如何解釋,都無法掩蓋美韓同盟本身就是冷戰產物、並作為美國遏制他國戰略工具的事實。拜登雖然不會沿用特朗普政府所謂“印太戰略”的稱謂,但利用該地區盟友建立聯盟力量,用於與“最大競爭對手”展開對抗,則是拜登在競選期間給美國選民許下的承諾。
所以說,拜登之前給予了南韓包括不撤軍、不索要高額防衛費在內的這些承諾,實際上就是在哄南韓開心的,同時也並非說明美國會就此放過南韓。相反,拜登是以一種口蜜腹劍的方式,誘導南韓放心大膽地跳入美國對抗他國的漩渦中。
在經歷過之前的薩德風波、以及近年來特朗普的敲詐勒索之後,南韓顯然已經明白美國並不可靠的現實。有關這一點,南韓近期拒絕參與美國亞太版北約、以及蓬佩奧所兜售的“清潔網路”計劃等行為,就可以說明南韓真的學精了,不會像日本或者澳洲一樣,被美國一蠱惑就跳進坑裡。
現如今,美國的特朗普時代即將過去,即將到來的拜登時代,雖然不大可能會像特朗普政府一樣極端、強迫盟友在戰略上進行選邊站。不過,拜登之前將俄羅斯等大國視為“最大敵人或者競爭對手”的態度,說明美國未來的大國對抗戰略,不會隨著特朗普退出歷史舞臺而消失。
相反,這種大國競爭戰略,將會隨著拜登的登臺而形成一種新的、更加複雜的對抗戰略。結果對於類似於南韓這樣的國家而言,未來所將會面臨新的戰略、或政治上的選擇,絕對不會比當前輕鬆多少。
不過,從青瓦臺對於此次美韓首腦通話的表態來看,南韓還是不願意因為美國的政權更迭而改變自己在大國對抗中間所持的立場。也就是說,不管拜登所指的有關“印度-太平洋地區”概念,是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但在南韓政府的表達中,就是一個普通的地理概念而已,跟什麼戰略都不沾邊。
毫無疑問,文在寅政府在與特朗普鬥了這麼些年中,顯然學到了對付美國施壓的一套方法。因此,不管未來的拜登政府拉攏、或者施壓南韓是出於什麼目的,但青瓦臺將會沿用當前的對外政策,走最符合南韓利益的外交線路。畢竟,像這麼極端的特朗普政府,南韓都已經扛過去了。現在所要應對的,則是相對較溫和、並重視盟友關係的拜登政府,青瓦臺自然就更加遊刃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