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抒心語

    古時候男到20歲冠禮之年,女到15歲笄禮之年,根據姓名的含意再起個字,有了地位後,交往中不再直呼其名,以呼叫(字)表示尊重,如三國曹操字孟德,關羽字雲長等,(字)早於春秋時期。

  • 2 # 一老沈一

    古時候,人名中的“字”還真有些來歷。 這需要繞個彎兒,從古人的姓、氏、名說起。可能囉嗦,敬請諒解。

    關於姓。

    古人最初的姓,表示母系血緣,反映母系社會的特徵——“女生為姓”,幾大著名古姓,如姜、姬、姚、姒、嬴、媯、妘、姞等,皆從“女”,——沒父親什麼關係;另外,母親在什麼地方生的,往往就以地域河流為姓——《左傳》說,“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古文獻記載,神農母居姜水,因以“姜”為姓;黃帝母居姬水,遂以“姬”為姓;舜母居姚虛,即以“姚”為姓,等等。

    後來,有了天子賜姓——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姓“姒”。 帝舜還給一個臣下賜姓董,這個人本來是神農炎帝的“姜”姓後代。姓董以後,就把與姜姓的血緣關係割斷了。所以,《春秋傳》講,賜姓多了,“姓之義乃完”——其作為血緣象徵的意義逐漸削弱了。

    關於氏。

    古代,“氏”是“姓”的分支。 但最關鍵的,“氏”與土地、權位、國號緊密相連。

    就分支來說,黃帝的母系姓姬,他本人屬於公孫氏這個分支,所以《史記》說黃帝姓公孫。分支,往往是由封予土地而來的。 《國語.周語下》說,大禹治水和劃定九州有功,帝舜於是“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這是說,帝舜不但賜大禹姓姒,還封給他一塊土地,國名叫夏——這是夏后氏的由來。

    大禹受封之後,也封了其他人,所以司馬遷說,“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大禹又給這些分支封予了土地——這是夏后氏作為姒姓族長對其他同姓部族作為諸侯地位的確認。所以,這種賜予“氏”名,又叫“命氏”。後面這些氏和夏后氏,形成了一種“複合制國家結構”,或稱“統一的中央集權的貴族國家”。

    關於名。

    姓,表示母系血緣,或者由天子所賜;氏,表示某姓某支,也表示領地和國號;名,則是個體區別於他人的稱呼——屬於個性符號。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族的先祖叫契,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在商地,並賜了姓“子”。 公元前1600年前後殷商代夏至武王克商,550年左右27代商王,每個王有不同之名,前面都不加受賜的“子”姓。

    秦始皇,姓嬴,屬於趙氏分支,名政。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都是名。

    可知,殷商至秦,王和帝,包括皇親國戚、諸侯貴族等,往往稱名而不稱姓——這表明,已經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做最後的轉變——秦以後,子承父姓,徹底成為傳統,而且姓名連用——這個時候的姓,已經和母系血緣沒有了關係。

    黃帝居於軒轅丘,名軒轅;孔子生而圩頂——中間低周圍高,司馬遷說“故因名曰丘”——好像不太合理,他母親顏氏女“禱於尼丘(山)得孔子”,由此得名似更說得通,他字仲尼,合起來是他娘所禱求的尼丘。

    在周代,對於取名,已經總結了一套“規則”。《左傳·桓公六年》說:“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關於字。

    終於說到了字。字,亦稱“表字”,是本名之外的別名。

    《禮.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成年,行冠禮——戴一種特製的帽子,然後就可以取字了——再起一個別名。

    《儀禮.士冠禮》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一個人的字與名在意義上應該是有關聯的——有兩方面,一是在本名的含義之上的進一步解讀;二是父母對於孩子德行上的期望。如漢代班固字孟堅;三國諸葛亮字孔明;唐代李白字太白;王維的字最貼切——摩詰。

    《禮.檀弓上》說:“幼名,冠字,...…周道也”——是說根據幼名而後冠字,這是周代的禮儀和習慣。《疏》註解說:“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二十可能為人之父了,就要尊敬些,別直呼其名,稱字。

    現在通常說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幼名,冠字,周代盛行,應該沒有問題。其實商朝已開始了這一做法。周文王還沒成事之時,就拜了姜尚或叫呂尚為師,這個老師字子牙,或字單呼牙——這是在武王伐紂之前。 建立商朝的成湯,據《古本竹書紀年》說:“湯有七名”。但經韓江蘇、江林昌等學者考證,所謂七名,多由成、唐等引申而出;其中的履,很可能是其字。

    不過,姓、氏、字,在東周之前,和底層民眾沒有關係。《尚書》裡,已經有了“百姓”的說法,但這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戰國,“百姓”才有了平民的含義,這要感謝孔老夫子,他在《論語.憲問》裡,首次使用“百姓”來指代底層民眾。這以前,底層的民眾大概只有名,而無姓、氏、字。

    秦漢以後,姓氏合一,“百家姓”才普及到底層民眾。可參見顧炎武的《日知錄.氏族》。 再逐漸的,就只稱姓不稱氏了。但不少下等人的及冠男性,也開始既有名也有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留學GPA不滿足學校要求被開除,如何正確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