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海魚有以下常見種類。
1、黃魚——大黃魚
大黃魚( Larimichthys crocea),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黃魚屬,又名黃魚、大王魚、大鮮、大黃花魚、 紅瓜、金龍、黃金龍、桂花黃魚、大仲、紅口、石首魚、石頭魚、黃瓜魚,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是中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
大黃魚,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椎骨25-27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藉此估測魚群的大小。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鯗等;鰾可制膠。
2、 黃姑魚
動物名(學名:Nibea albiflora),為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與小黃魚相似,一般體長20~30釐米、體重300~700克。黃姑魚為暖水性中下層魚。具有發聲能力,特別是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主要攝食底棲動物。黃姑魚的越冬場在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外海。
黃花魚與黃姑魚雖然只一字之差,但是味道相差很大。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松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因而有的經營者為圖厚利,往往張冠李戴,甚至把與黃花魚樣子較為相似的黃姑魚染色充當黃花魚出售。其方法是採取特殊處理把黃姑魚塗上一層黃色顏料,有關地方部門曾檢驗,這種著色的染料採用的是化學染料(例如玉金黃),人食後有損健康。因此,有關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注意,購買黃花魚時勿誤買黃姑魚或塗了顏色化了妝的"黃花魚"。
3、白姑魚
白姑魚(拉丁學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為石首魚科白姑魚屬的魚類。俗名:白米魚、鰃仔魚、白梅、白姑子、沙衛口。白姑魚口前位,斜形。上頜外行與下頜內行牙較大。無須。頦部有3對小孔。鰓孔大。頭體蒙櫛鱗,背,臀鰭有一行鱗鞘。二背鰭間有一深凹。第二臀鰭棘約等於眼徑。胸鰭側位。腹鰭胸位。尾鰭短楔狀。背側淡灰,下側銀白。第一背鰭黃灰。後背鰭有一白縱紋,偶鰭淡黃,尾鰭灰黃。為中下層海魚。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 是無毒、經濟型食用魚。
4、米魚——鮸(miǎn)魚
大米魚,一作鮸魚(音 miǎn),形似鱸魚,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大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5、鰳(lè)魚
鰳,鯡形目鯡科鰳屬的一種。又稱白鰳魚、鰳魚、曹白魚、白鱗魚、鯗魚、快魚、鱠魚。...... 鰳(鰳)lè (1) ㄌㄜˋ lè (2) 〔~魚〕身體側扁,腹部有硬刺
6、赤魟(hóng)
赤魟(Dasyatis akajei)屬軟骨魚綱,下孔總目,燕魟目,魟科,魟屬。是沿海一帶常見魚類,有的地方稱黃鱝、黃魴,舟山沿海漁民稱黃花。此魚體盤上、下平扁,尾部細長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鋸齒狀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被蜇後引起劇烈腫痛,因此垂釣者必須特別提防。
7、帶魚
帶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性兇猛。青島、日照黃海沿岸城市稱魛魚。帶魚的體型側扁如帶,呈銀灰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帶有很細小的斑點,尾巴呈黑色,帶魚頭尖口大,至尾部逐 漸變細,身高為頭長的2倍,全長1米左右。性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佈,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8、鰣(時)魚——鰣(shí)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9 、鯧魚
鯧魚,別名有鏡魚、鮀魚(《臨海異物志》)、昌侯龜、昌鼠(《本草拾遺》),狗瞌睡魚(《嶺表錄異》),鯧鯿(《醫林纂要》),鏡魚、平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白昌(《中國動物圖譜·魚類》),叉片魚(江蘇、浙江)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
10、烏鱗鯧——烏鯧
烏鯧(學名:Formio niger)為烏鯧科烏鯧屬的魚類,俗名黑鯧、鐵板鯧、烏鱗鯧。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北韓、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熱帶及亞熱帶中上層魚類。其一般生活於水色澄清的海區。
可食用海魚有以下常見種類。
1、黃魚——大黃魚
大黃魚( Larimichthys crocea),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黃魚屬,又名黃魚、大王魚、大鮮、大黃花魚、 紅瓜、金龍、黃金龍、桂花黃魚、大仲、紅口、石首魚、石頭魚、黃瓜魚,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是中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
大黃魚,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椎骨25-27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藉此估測魚群的大小。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鯗等;鰾可制膠。
2、 黃姑魚
動物名(學名:Nibea albiflora),為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與小黃魚相似,一般體長20~30釐米、體重300~700克。黃姑魚為暖水性中下層魚。具有發聲能力,特別是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主要攝食底棲動物。黃姑魚的越冬場在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外海。
黃花魚與黃姑魚雖然只一字之差,但是味道相差很大。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松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因而有的經營者為圖厚利,往往張冠李戴,甚至把與黃花魚樣子較為相似的黃姑魚染色充當黃花魚出售。其方法是採取特殊處理把黃姑魚塗上一層黃色顏料,有關地方部門曾檢驗,這種著色的染料採用的是化學染料(例如玉金黃),人食後有損健康。因此,有關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注意,購買黃花魚時勿誤買黃姑魚或塗了顏色化了妝的"黃花魚"。
3、白姑魚
白姑魚(拉丁學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為石首魚科白姑魚屬的魚類。俗名:白米魚、鰃仔魚、白梅、白姑子、沙衛口。白姑魚口前位,斜形。上頜外行與下頜內行牙較大。無須。頦部有3對小孔。鰓孔大。頭體蒙櫛鱗,背,臀鰭有一行鱗鞘。二背鰭間有一深凹。第二臀鰭棘約等於眼徑。胸鰭側位。腹鰭胸位。尾鰭短楔狀。背側淡灰,下側銀白。第一背鰭黃灰。後背鰭有一白縱紋,偶鰭淡黃,尾鰭灰黃。為中下層海魚。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 是無毒、經濟型食用魚。
4、米魚——鮸(miǎn)魚
大米魚,一作鮸魚(音 miǎn),形似鱸魚,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大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5、鰳(lè)魚
鰳,鯡形目鯡科鰳屬的一種。又稱白鰳魚、鰳魚、曹白魚、白鱗魚、鯗魚、快魚、鱠魚。...... 鰳(鰳)lè (1) ㄌㄜˋ lè (2) 〔~魚〕身體側扁,腹部有硬刺
6、赤魟(hóng)
赤魟(Dasyatis akajei)屬軟骨魚綱,下孔總目,燕魟目,魟科,魟屬。是沿海一帶常見魚類,有的地方稱黃鱝、黃魴,舟山沿海漁民稱黃花。此魚體盤上、下平扁,尾部細長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鋸齒狀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被蜇後引起劇烈腫痛,因此垂釣者必須特別提防。
7、帶魚
帶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性兇猛。青島、日照黃海沿岸城市稱魛魚。帶魚的體型側扁如帶,呈銀灰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帶有很細小的斑點,尾巴呈黑色,帶魚頭尖口大,至尾部逐 漸變細,身高為頭長的2倍,全長1米左右。性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佈,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8、鰣(時)魚——鰣(shí)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9 、鯧魚
鯧魚,別名有鏡魚、鮀魚(《臨海異物志》)、昌侯龜、昌鼠(《本草拾遺》),狗瞌睡魚(《嶺表錄異》),鯧鯿(《醫林纂要》),鏡魚、平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白昌(《中國動物圖譜·魚類》),叉片魚(江蘇、浙江)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
10、烏鱗鯧——烏鯧
烏鯧(學名:Formio niger)為烏鯧科烏鯧屬的魚類,俗名黑鯧、鐵板鯧、烏鱗鯧。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北韓、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熱帶及亞熱帶中上層魚類。其一般生活於水色澄清的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