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有生活的依據,而且能夠隨著生活矛盾的發展,他的性格要產生變化。《水滸傳》寫林沖的性格轉變,寫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據。他為什麼要變化?什麼時候變化?都是從生活出發,這是《水滸傳》的現實主義。 《水滸傳》中,林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說,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寫一個正面人物,往往一開始就要寫他的優點。但是《水滸傳》不一樣,林沖在《水滸傳》裡邊是個響噹噹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熱烈地歌頌他的。可是一出場就寫他的弱點,寫他性格里邊的弱點,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忍”之一: 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調戲,奇恥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氣憤地去了。“當時林沖扳將過來,扳著他的肩胛,卻認得是本官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先自手軟了”這五個字非常值得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一般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小說寫林沖怒氣未消,知道以後,扳過來,先自手軟了。但是“怒氣未消,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這口氣。小說在這裡寫得非常好,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活動。 林沖與魯智深此時的比較:魯智深就不買賬,魯智深有一段話是響噹噹的,跟林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去了”。一個是忍辱怕事;一個是疾惡如仇。一個是自己受侮辱、受壓迫不敢反抗;一個是看見自己的朋友受壓迫,就不能忍受,這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忍”之二: 接下來還是寫林沖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說接著寫高衙內又收買了陸謙,讓陸謙把林沖的妻子騙到他家裡面樓上。林沖得知後,“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徑直奔到樊樓,前去找陸虞侯”。他拿起這個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內,而是去找陸謙。也就說,林沖已經開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範圍有限。應該找高衙內,這裡大概有兩個意思。第一,還是怕高衙內,不敢惹他。前面說了,權且饒他這一次。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讓了;第二,這是寫林沖重義。就是說陸謙是林沖的結義兄弟,背信棄義,不講義氣的人林沖是最痛恨的。講義氣是林沖性格當中非常美好的東西,很寶貴的東西。這是他以後能夠轉變,而且轉變以後革命性非常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沖發配滄州以後,還是能忍,還是忍辱負重。小說這裡寫得非常精彩,他臨走之前寫了一封休書。這紙休書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寫出林沖的善良,他替妻子考慮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寫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為寫了一紙休書以後高衙內就不來了?照樣來。所以這些地方,一方面寫出他的善良,引起讀者對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讀者對於罪惡勢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滄州,有一個情節:押監他的兩個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燙水讓他洗腳,連讀者都不能忍了,他還是“忍”,後來走到野豬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內之託付要殺害林沖的地方。到這個時候了,而林沖一點都沒想到可能要殺他(武松到飛雲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殺他),你要捆就捆吧。換成另外的人,像魯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這種情景下絕不會這樣說。魯智深救下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林沖極力阻擋。這時他還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滄州牢營不久,他從李小二口中得知來了幾個“尷尬人”,於是買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尋了幾日不著,“心下且自慢了”,又“忍”過去了; 滄州牢營安排他到草料場,這是個陰謀,林沖渾然不知,還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換個泥水匠修補”,“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還以為給他一個好的差事,到那兒去過得比較安穩。最後火燒草料場,他在山神廟裡面聽見陸謙他們三個人說話,要把他的骨頭揀回去到高俅那兒去領賞。這時林沖滿腔怒火一下子爆發出來,開啟山神廟的門出去把幾個人殺了,然後造反上山,由此就實現了徹底地轉變。?? 小結:林沖走的道路是非常艱苦,林沖走了一個很漫長的、很艱苦的道路。作者寫林沖的轉變,它是有很多伏筆,譬如說他和陸謙是好朋友、結義兄弟,但是後來陸謙害他了,那麼他就曾經跟陸謙講:“賢弟不知,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也就說,就是他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之下,滿腔不平之氣。這個滿腔不平之氣,就是林沖能夠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最後實現了思想轉變,造反上山的基礎。他雖然是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個中級軍官,但是他一出場就是被壓迫的。所以雖然是統治階級裡邊的人物,但是他所處的地位和廣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有相通之處,這是他能夠轉變的一個基礎。林沖能忍,寬容了壓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對手可沒有放過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個社會的黑暗勢力、罪惡勢力,不斷地向他緊逼而來,所以他非常不滿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氣的。?? 幾個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較: 林沖上山的過程就是從能忍到不能忍、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這麼一個轉變過程。林沖上山是走了一個非常艱苦的道路。《水滸傳》寫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這個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關係的,這個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關係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魯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樣;一點都沒有瞻前顧後,悽悽慘慘切切,軍官當不成就當和尚,和尚當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水滸傳》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有生活的依據,而且能夠隨著生活矛盾的發展,他的性格要產生變化。《水滸傳》寫林沖的性格轉變,寫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據。他為什麼要變化?什麼時候變化?都是從生活出發,這是《水滸傳》的現實主義。 《水滸傳》中,林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說,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寫一個正面人物,往往一開始就要寫他的優點。但是《水滸傳》不一樣,林沖在《水滸傳》裡邊是個響噹噹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熱烈地歌頌他的。可是一出場就寫他的弱點,寫他性格里邊的弱點,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忍”之一: 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調戲,奇恥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氣憤地去了。“當時林沖扳將過來,扳著他的肩胛,卻認得是本官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先自手軟了”這五個字非常值得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一般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小說寫林沖怒氣未消,知道以後,扳過來,先自手軟了。但是“怒氣未消,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這口氣。小說在這裡寫得非常好,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活動。 林沖與魯智深此時的比較:魯智深就不買賬,魯智深有一段話是響噹噹的,跟林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去了”。一個是忍辱怕事;一個是疾惡如仇。一個是自己受侮辱、受壓迫不敢反抗;一個是看見自己的朋友受壓迫,就不能忍受,這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忍”之二: 接下來還是寫林沖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說接著寫高衙內又收買了陸謙,讓陸謙把林沖的妻子騙到他家裡面樓上。林沖得知後,“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徑直奔到樊樓,前去找陸虞侯”。他拿起這個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內,而是去找陸謙。也就說,林沖已經開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範圍有限。應該找高衙內,這裡大概有兩個意思。第一,還是怕高衙內,不敢惹他。前面說了,權且饒他這一次。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讓了;第二,這是寫林沖重義。就是說陸謙是林沖的結義兄弟,背信棄義,不講義氣的人林沖是最痛恨的。講義氣是林沖性格當中非常美好的東西,很寶貴的東西。這是他以後能夠轉變,而且轉變以後革命性非常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沖發配滄州以後,還是能忍,還是忍辱負重。小說這裡寫得非常精彩,他臨走之前寫了一封休書。這紙休書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寫出林沖的善良,他替妻子考慮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寫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為寫了一紙休書以後高衙內就不來了?照樣來。所以這些地方,一方面寫出他的善良,引起讀者對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讀者對於罪惡勢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滄州,有一個情節:押監他的兩個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燙水讓他洗腳,連讀者都不能忍了,他還是“忍”,後來走到野豬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內之託付要殺害林沖的地方。到這個時候了,而林沖一點都沒想到可能要殺他(武松到飛雲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殺他),你要捆就捆吧。換成另外的人,像魯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這種情景下絕不會這樣說。魯智深救下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林沖極力阻擋。這時他還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滄州牢營不久,他從李小二口中得知來了幾個“尷尬人”,於是買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尋了幾日不著,“心下且自慢了”,又“忍”過去了; 滄州牢營安排他到草料場,這是個陰謀,林沖渾然不知,還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換個泥水匠修補”,“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還以為給他一個好的差事,到那兒去過得比較安穩。最後火燒草料場,他在山神廟裡面聽見陸謙他們三個人說話,要把他的骨頭揀回去到高俅那兒去領賞。這時林沖滿腔怒火一下子爆發出來,開啟山神廟的門出去把幾個人殺了,然後造反上山,由此就實現了徹底地轉變。?? 小結:林沖走的道路是非常艱苦,林沖走了一個很漫長的、很艱苦的道路。作者寫林沖的轉變,它是有很多伏筆,譬如說他和陸謙是好朋友、結義兄弟,但是後來陸謙害他了,那麼他就曾經跟陸謙講:“賢弟不知,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也就說,就是他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之下,滿腔不平之氣。這個滿腔不平之氣,就是林沖能夠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最後實現了思想轉變,造反上山的基礎。他雖然是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個中級軍官,但是他一出場就是被壓迫的。所以雖然是統治階級裡邊的人物,但是他所處的地位和廣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有相通之處,這是他能夠轉變的一個基礎。林沖能忍,寬容了壓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對手可沒有放過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個社會的黑暗勢力、罪惡勢力,不斷地向他緊逼而來,所以他非常不滿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氣的。?? 幾個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較: 林沖上山的過程就是從能忍到不能忍、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這麼一個轉變過程。林沖上山是走了一個非常艱苦的道路。《水滸傳》寫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這個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關係的,這個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關係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魯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樣;一點都沒有瞻前顧後,悽悽慘慘切切,軍官當不成就當和尚,和尚當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