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巴布林進入南亞征服印度的歷史,子淵之前也比較感興趣,為此還特意查閱了不少資料。簡單地說,巴布林作為突厥化蒙古人,能夠征服全印度主要是採取了“以印治印”的策略,延續了印度的種姓制度,這才使各教派和分散的村社走上統一道路,建立印度歷史上繼孔雀帝國、笈多帝國之後又一個輝煌時代。關於巴布林征服印度的具體過程,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公元1526年4月21日,巴布林率1.5萬士兵在“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德里蘇丹的4萬軍隊,一舉佔領阿格拉、德里等地。之所以能夠戰勝近3倍的敵軍,全賴其麾下阿富汗士兵嫻熟的火炮技術,而這一年距離他統治阿富汗,已過去整整22年。6天后,巴布林在印度阿格拉建立莫臥兒王朝,加冕為印度斯坦皇帝。值得指出的是,“莫臥兒”為波斯語中對蒙古的稱呼。
▲烏茲別克的帖木兒雕像
在1507年被成吉思汗後裔昔班尼汗滅國後,帖木兒五世孫巴布林率部翻越崇山峻嶺,奪取喀布林後重新建立了一個小王朝。地盤穩固後,巴布林從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手中借來大批軍隊,相繼收復了帖木兒帝國的故地——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塔什干,蒙古烏茲別克人紛紛退卻。
憑藉著在呼羅珊的勝利,巴布林眼看著就要光復整個河中地區,卻不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最初,波斯人出於對帖木兒王朝的忠誠,對巴布林的軍事行動予以大力支援,此時卻因撒馬爾罕、布哈拉兩地百姓信奉遜尼派而異常惱怒,聲稱要與其斷絕關係,宗教騷亂此起彼伏。
▲喀布林王宮遺址
更要命的是,趁著巴布林治下內訌不斷的“天賜良機”,烏茲別克人捲土重來並大敗波斯軍隊。無奈之下,巴布林放棄了對河中地區的企圖,滿懷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喀布林王國。沒多久,他又盯上了南邊四分五裂的德里蘇丹國。就在此時,德里蘇丹國的旁遮普省總督寫信向巴布林求助,請求其出兵將該省人民從蘇丹的統治下“解救出來”,於是巴布林在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下率兵南征,結果大獲全勝。1525年,巴布林繼續南下,次年攻佔德里,成功將北印度大部分地區納入統治範圍之中。
▲德里蘇丹國時期的石拱門
與當年蒙古人統治中原一樣,巴布林作為突厥化蒙古人,又是穆斯林,因此在印度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異族”,最初遭到了激烈反抗。為此他效仿了先祖成吉思汗的統治方式,採取“以印治印”的策略,使各教派和分散的村社走上統一道路,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繼孔雀帝國、笈多帝國之後又一個輝煌時代。
有意思的是,雖然莫臥兒王朝的歷代皇帝都是忠實的伊斯蘭教信徒,又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但他們並未打壓印度教,更沒有取消種姓制度。這是因為在印度,種姓制度不僅是一套身份階級制度,還是一套固定有效的社會分工制度,其實質可以說是職業終身化、世襲化。
▲莫臥兒帝國疆域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印度成功消除了一切反抗,建立起一個無比穩定的制度體系,並透過宗教、文化方式使每個人予以接受。對統治者而言,這套制度實在令他們受益匪淺。因此莫臥兒王朝與之前的統治者一樣,心照不宣地沿用了這一制度,建立起上層波斯化、底層為印度教的混搭政權。
參考文獻:
《莫臥兒帝國》《印度古代史綱》
回覆列表
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印度就建立了一個疆域廣闊的奴隸制王朝“孔雀王朝”,自從“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就長時間處於分裂以及不斷被入侵的情況下,沒有強大的統一政權,印度的實力可想而知。
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我們僅能從別國的一些史料中瞭解一二。
先講一個故事,對印度的實力初步瞭解一下。
王玄策,是唐朝初年的一個外交官,職位不高,歷史知名度也不高(遊戲裡面百里玄策的原型),但是他和印度(當時的天竺)卻有著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出使印度,正好遇到國內發生政變,阿羅那順篡位,順便洗劫了王玄策的使團,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逃至吐蕃,借了不到一萬人的部隊,回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天竺“滅了”,篡位的阿羅那順連同老婆孩子,一起被押赴長安。
王玄策滅了印度的舉動在當時並沒有成為大事件,或許對於當時的大唐來說,天竺地區根本不值一提,從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印度確實比較弱。此後吐蕃政權也曾出兵印度,征討至橫河流域,大勝而歸。
再看看巴布林是如何建立莫臥爾王朝的。
巴布林是帖木兒的後裔,在帖木兒帝國瓦解後巴布林在內部奪權失利後,被迫將目光轉向南亞地區。
巴布林雖然在中亞失敗,但是他的實力還是在戰鬥中得到了認可,曾經攻佔過撒馬爾罕城,也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巴布林征服印度還有一個秘密武器——火器,當時印度正處於“洛迪王朝”時期對火器一無所知。
先進的武器,領先的戰術,出色的指揮官,巴布林以少勝多三戰定南亞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建立後,印度由分裂走向統一,莫臥兒帝國也成為當時的強國,可見一個統一的政權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