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千年的王朝,東漢滅亡為何讓要賈詡背鍋,稱他為亂國毒士?
“毒士”不是汙衊,而是真的毒,賈詡賈文和被人稱為“亂國毒士”,並非無因。
東漢的滅亡跟他賈詡有著厲害關係,後人說他是“毒士”,有的人是驚歎於他的智慧、有的人是批判他手段之毒辣,當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個人認為,東漢滿朝公卿竟然比不上一個剛剛投董卓不久的書生,作為國家管理階層來說,有時候“無能”就是最大的罪過。
(賈詡賈文和)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廢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此事頓時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驚濤駭浪。而這個時候的賈詡就在董卓部下,時任平津都尉、後升為討虜校尉,賈詡的官雖然有點小,但是他的身上卻深深地打了上“董卓餘黨”的烙印。
公元192年,一代軍閥董卓最終喪命,當時朝廷的大權移到了大司徒王允的手中,王允也是東漢末年的一個重要大臣。可以說,大允的一時大意,最終失去重整山河的機會,東漢的滅亡跟王允的無能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本來,董卓死了之後,他的手下兵馬也是想一鬨而散。如果這個時候,王允能拿出正確的方案來把這些西涼兵一一收歸朝廷的話,那麼東漢朝廷的壽命可能會更久一點。但王允並沒有這麼做,他特別痛恨這些西涼兵的為非作歹,因此他把控朝廷大權之後,便想把這些董卓餘黨一一清算。
(大司徒王允)
成者為王敗者寇,這種做法也沒錯,但錯就錯在他碰到了賈詡。賈詡在西涼軍的的官職是校尉級別,但王允要清算董卓餘黨的話,賈詡是逃脫不了,這就要親命了,王允的“清除計劃”直接威脅到了賈詡的身家性命。
當時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兩位校尉,看到大變驚起,也是束手無策,他們原本是想將部下士兵全部散盡,然後獨自逃亡涼州。但是賈詡出面找到了他們,並阻止了他們這麼做。
賈詡對李傕和郭汜說,“長安城內的那些大人物們,正在商議著要兩位的項上人頭,兩位拋下部下獨自西行,路上的一個亭長就可以把你們抓了去送官,這是取死之道啊。現在趁著人心惶惶,兩位將軍不如打著為董公報仇的旗號,一路收服那些散兵亂勇,然後去攻打長安或許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是失敗了,那也比現在直接就逃亡要強啊。請兩位將軍快點行動吧,西涼的遊兵散勇們,現在屬於群龍無首的地步,只要看到你們所打的旗幟,他們一定都會來投靠你們的。”
於是李傕郭汜等人便一邊到處散發“王允欲斬盡涼州兵”的流言,一邊又聯絡涼州之前的各位將校,率軍日夜行軍奔襲長安。等到長安城下,就聚起了十餘萬眾,這真是讓人驚心動魄。
(李傕攻陷長安)
就這樣,在賈詡的建議下,李傕郭汜迅速扭轉了形勢,再加上城內又有叛變計程車兵做內應,於是軍隊攻下了長安城,守將呂布率百餘騎流落天涯。
呂布兵敗,長安陷落。李傕等人原來還在惶惶不可終日,現在終於出了一口惡氣,於是縱兵擄掠,造成了吏民萬餘人的傷亡,屍體堆滿了街道,多名大臣也被誅殺。李傕等人又擁兵至皇宮門前,威逼漢獻帝和司徒王允,要他們給自己大肆封官。
而後,漢朝中樞的重要大臣,如司隸校尉、左馮翼、右扶風,以及王司徒王允等高職人員也被誅殺,這一場腥風血雨,一下子就把東漢中樞的力量一掃而光。
董卓當年雖然亂政,但他還是非常明白,漢朝的中樞是把控天下的重要部門,是不能毀壞的。因此他在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都沒有大起殺戮,他最多也是做到了“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一步而已。
(李傕郭汜)
但李傕郭汜等人都是武夫,他們是想不到這一點的。他們大殺特殺,這相當於在政治道路上自於絕於人了。因此當他們想要給賈詡封侯的時候,賈詡是當機立斷地拒絕了。笑話,賈詡是恨不得讓天下人知道,這一系列的謀劃跟他都沒有關係,他哪能接受這個侯爵呢?
不久之後,賈詡的母親亡故,於是賈詡找到了這個理由,辭掉了官職,從此徹底地從這個漩渦中退了出去。或許當時的賈詡賈文和是出了一口大氣吧,屠戮長安的這個罪名,他可擔當不起,他也不想擔當。
賈詡離開之後,東漢朝廷中樞在“李郭”這兩位殺星的把執之下,哪裡還有回光近照的機會?
一般來說,王朝的敗亡,它是要經過內部慢慢的腐化,然後天下民不聊生。王朝中樞慢慢地變得虛弱不堪,再也沒有了統治力,最後無可調之兵,於是王朝覆滅。而這個時間段可能要跨越百年時間左右,然而東漢滅亡的序曲是有一點奇怪,地方沒亂而中樞卻完全損壞了。
史學家說“諸國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原因就在這裡了。東漢王朝的滅亡跟其它的王朝是不一樣,它是還沒有到滅亡的時候卻滅亡了。而它的滅亡卻跟賈詡“反攻長安”的建議有太大的關係。賈詡為了保命,他給李傕郭汜的建議,像是一把利劍一樣,“咻”的一下,就把東漢王朝中樞對外的統治力徹底打得的分崩離析。
世上本無千年的王朝,這沒錯,但王朝的覆滅有著各種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天生賈文和,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而賈詡為了自保,然後出了一條計策,卻提前拉開東漢滅亡的序曲,這也是也是天意了。後人經過這麼一分析,“亂國毒士”這一個名號就來了。
文——千古
世上沒有千年的王朝,東漢滅亡為何讓要賈詡背鍋,稱他為亂國毒士?
“毒士”不是汙衊,而是真的毒,賈詡賈文和被人稱為“亂國毒士”,並非無因。
東漢的滅亡跟他賈詡有著厲害關係,後人說他是“毒士”,有的人是驚歎於他的智慧、有的人是批判他手段之毒辣,當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個人認為,東漢滿朝公卿竟然比不上一個剛剛投董卓不久的書生,作為國家管理階層來說,有時候“無能”就是最大的罪過。
(賈詡賈文和)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廢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此事頓時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驚濤駭浪。而這個時候的賈詡就在董卓部下,時任平津都尉、後升為討虜校尉,賈詡的官雖然有點小,但是他的身上卻深深地打了上“董卓餘黨”的烙印。
公元192年,一代軍閥董卓最終喪命,當時朝廷的大權移到了大司徒王允的手中,王允也是東漢末年的一個重要大臣。可以說,大允的一時大意,最終失去重整山河的機會,東漢的滅亡跟王允的無能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本來,董卓死了之後,他的手下兵馬也是想一鬨而散。如果這個時候,王允能拿出正確的方案來把這些西涼兵一一收歸朝廷的話,那麼東漢朝廷的壽命可能會更久一點。但王允並沒有這麼做,他特別痛恨這些西涼兵的為非作歹,因此他把控朝廷大權之後,便想把這些董卓餘黨一一清算。
(大司徒王允)
成者為王敗者寇,這種做法也沒錯,但錯就錯在他碰到了賈詡。賈詡在西涼軍的的官職是校尉級別,但王允要清算董卓餘黨的話,賈詡是逃脫不了,這就要親命了,王允的“清除計劃”直接威脅到了賈詡的身家性命。
當時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兩位校尉,看到大變驚起,也是束手無策,他們原本是想將部下士兵全部散盡,然後獨自逃亡涼州。但是賈詡出面找到了他們,並阻止了他們這麼做。
賈詡對李傕和郭汜說,“長安城內的那些大人物們,正在商議著要兩位的項上人頭,兩位拋下部下獨自西行,路上的一個亭長就可以把你們抓了去送官,這是取死之道啊。現在趁著人心惶惶,兩位將軍不如打著為董公報仇的旗號,一路收服那些散兵亂勇,然後去攻打長安或許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是失敗了,那也比現在直接就逃亡要強啊。請兩位將軍快點行動吧,西涼的遊兵散勇們,現在屬於群龍無首的地步,只要看到你們所打的旗幟,他們一定都會來投靠你們的。”
於是李傕郭汜等人便一邊到處散發“王允欲斬盡涼州兵”的流言,一邊又聯絡涼州之前的各位將校,率軍日夜行軍奔襲長安。等到長安城下,就聚起了十餘萬眾,這真是讓人驚心動魄。
(李傕攻陷長安)
就這樣,在賈詡的建議下,李傕郭汜迅速扭轉了形勢,再加上城內又有叛變計程車兵做內應,於是軍隊攻下了長安城,守將呂布率百餘騎流落天涯。
呂布兵敗,長安陷落。李傕等人原來還在惶惶不可終日,現在終於出了一口惡氣,於是縱兵擄掠,造成了吏民萬餘人的傷亡,屍體堆滿了街道,多名大臣也被誅殺。李傕等人又擁兵至皇宮門前,威逼漢獻帝和司徒王允,要他們給自己大肆封官。
而後,漢朝中樞的重要大臣,如司隸校尉、左馮翼、右扶風,以及王司徒王允等高職人員也被誅殺,這一場腥風血雨,一下子就把東漢中樞的力量一掃而光。
董卓當年雖然亂政,但他還是非常明白,漢朝的中樞是把控天下的重要部門,是不能毀壞的。因此他在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都沒有大起殺戮,他最多也是做到了“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一步而已。
(李傕郭汜)
但李傕郭汜等人都是武夫,他們是想不到這一點的。他們大殺特殺,這相當於在政治道路上自於絕於人了。因此當他們想要給賈詡封侯的時候,賈詡是當機立斷地拒絕了。笑話,賈詡是恨不得讓天下人知道,這一系列的謀劃跟他都沒有關係,他哪能接受這個侯爵呢?
不久之後,賈詡的母親亡故,於是賈詡找到了這個理由,辭掉了官職,從此徹底地從這個漩渦中退了出去。或許當時的賈詡賈文和是出了一口大氣吧,屠戮長安的這個罪名,他可擔當不起,他也不想擔當。
賈詡離開之後,東漢朝廷中樞在“李郭”這兩位殺星的把執之下,哪裡還有回光近照的機會?
一般來說,王朝的敗亡,它是要經過內部慢慢的腐化,然後天下民不聊生。王朝中樞慢慢地變得虛弱不堪,再也沒有了統治力,最後無可調之兵,於是王朝覆滅。而這個時間段可能要跨越百年時間左右,然而東漢滅亡的序曲是有一點奇怪,地方沒亂而中樞卻完全損壞了。
史學家說“諸國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原因就在這裡了。東漢王朝的滅亡跟其它的王朝是不一樣,它是還沒有到滅亡的時候卻滅亡了。而它的滅亡卻跟賈詡“反攻長安”的建議有太大的關係。賈詡為了保命,他給李傕郭汜的建議,像是一把利劍一樣,“咻”的一下,就把東漢王朝中樞對外的統治力徹底打得的分崩離析。
世上本無千年的王朝,這沒錯,但王朝的覆滅有著各種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天生賈文和,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而賈詡為了自保,然後出了一條計策,卻提前拉開東漢滅亡的序曲,這也是也是天意了。後人經過這麼一分析,“亂國毒士”這一個名號就來了。
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