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善閣傳統文化
-
2 # JiHeArt
中國的民族藝術豐富多彩
1、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年畫、吊錢、剪紙、窗花、頭花、空竹、對聯、紅紗燈、泥塑等。
2、此外還有最近幾年挖掘出來的:苗繡,具有收藏價值的苗繡,一件上好的苗繡衣裝目前在收藏市場的賣價已經超過萬,普通級另帕勺苗繡價格則相對穩定,幾百到上萬的都有,依據刺繡的年份、工藝而定。
3、藏戲繼承了藏族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藏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關係。藏族的音樂、舞蹈、詩歌、說唱以及雜技中的藝術精華,全被藏戲所吸收、借鑑,成為藏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4、精美的民間工藝有:木雕、刺繡、陶瓷、剪紙、皮影。古老的民族藝術有:戲劇、國畫、貼圖等。精美的民間工藝有木板年畫、泥人。古老的民族藝術有皮影戲 。
擴充套件資料:
1、中國民族傳統舞蹈。舞蹈是以人體有規律的動作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是激發人們生活情趣的藝術,情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情感衝動的自然表現。
3、中國民族傳統樂器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樂器,如:馬頭琴是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為“綽爾”;東不拉亦稱“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撥絃樂器。
4、中國民族傳統歌謠 歌謠一般分為六類:動物類、植物類、自然類、童趣類、器具類和繞口令。歌謠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也非常普及,特別是在小學,許多教師把歌謠作為重要的輔助手段來為教學服務。
5、中國民族傳統摺紙摺紙手工藝在中國流傳悠久,它是一門造型藝術,是對型的高度概括,使用盡量簡潔的線條,生動地刻畫所要表現的一門手工藝術。
“宋明理學”這個詞最早見到,是在偶然買的一本書《三松堂自序》上。當時,很為中國有這樣一位訴說者而欣慰。因在該書中頻繁提到“新理學”一詞,於是又蒐羅到另一本書,叫《三松堂學術文集》。正因為這本書,才知道了所謂“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至今,雖說一直沒有系統讀過朱熹的文字,但在偶讀一點諸子或經典古籍之中,可以經常見到“硃批”“朱注”“朱釋”的片言支語。
“中庸”為何物?
“中庸者”又為何等模樣呢?
關於“中庸”或“中庸者”的古文原句之類解釋,我個人已經數不清讀過多少次了。此刻,再次面對如此一般性質疑,卻依然不甚瞭然!
在學生時代,特別喜愛讀習歐洲文史經典,從中略知關於德國的歌德其人,在他生前死後,都有過針對他個人品行的如此評說:“既是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國內,關於郭沫若先生,確乎也被人有著類似的看法。但作為後人,我們今天究竟如何認識和看待這樣一種評說中所反映的問題實質呢?對此,確實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講明白和說透徹的話題。
依照生活常識,或者遵循公共道德,任何人都可以言之確鑿,並極力提倡,甚至大肆鼓吹,像“言行一致”“名副其實”“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一類的普世哲理和德行真諦。而且像這樣一種公共輿論性宣揚,其本質上應該沒有任何錯誤,尤其站在大是大非的社會真相面前,更應該大義凜然、觀點明確、立場分明……關於這一點社會公眾一致性道德規範,亦應毋庸置疑。
在中國歷史上,具體在唐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曾有過一位世稱“不到翁”的內閣大臣,其名字“馮道”。關於這個馮道,除了被當時和後人嗤之以鼻的官員品行以外,更多的是由於他自己在日常言談話語之間,竟然不乏公開或私下流傳的許多自娛、自嘲、戲虐的荒唐話。所以這個馮道,便成了其身後的中國文化社會中慣常被用來比喻“左右逢源、綏靖妥協”的典型代表了。
其實,如果說馮道在為人做事上根本沒有原則性的話,那真是大錯特錯了。那麼其類人物所恪守“原則”究竟又是何物呢?類似這樣的疑問,不單是頗耐人尋味,而且也才是值得後人一再反思和深刻批判的玩意兒。
反觀現實社會,凡名聲地位雷同馮道者,即便不是不敢妄論,尚若公開議論之,大概也沒多少人,真正找得到並能看得懂裡面的真假虛實。然而,如若靜觀細瞧你我他加她的身旁周圍,凡那一些在名聲地位上,儘管難以比肩馮道,但在行為格調和舉止做派(尤其處事原則性)上,卻與馮道如出一轍者,真格的用比比皆是,一點也不為過啊!如此之景觀,每每看在眼裡,禁不住竊思和自疑:在我們四處高歌著文明與發展、理論與實踐、理想與未來的一個泱泱大國和禮儀之邦,在時常看到、聽到和想到的所謂傳統美德、仁義道德、儒家理學,儀禮品味、人格尊嚴等等,與周邊無法掩飾的事實真相之間,究竟孰是孰非、孰善孰惡、孰對孰錯呢?
近代全球文明的高度,像“人人自以為是”已然成為最具個性化社會的時代顯著特徵了。因此,但凡文明發達的地界,也最常見到那些遊蕩各處的幼稚青少年們,時常因為沒有“世故”負擔,往往無所顧忌地大言不慚和直言不諱。像這種已經司空見慣的所謂文明時態和進步景象,或許可歸入“童言無忌”的範疇吧。然而,在一個堪稱文明社會里,如果無論男女老幼“人人皆言而無忌”,那麼起碼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學道統之中,即使是合了情,也絕對合不了“禮”的。所以,我們現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某些方面來看,就是要在“與時俱進”之中,努力去尋找和確定“國家、集體、個人”不僅均能感覺到合情合理,而且又符合傳統和時代禮儀的一種道德風尚和一種文明趨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