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開始,因鹽而富、因富而官的三原人不勝列舉。清乾隆末年,三原最大的鹽商周梅村,是當時秦商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朝廷裡捐了個“朝儀大夫刑部員外郎”;三原鹽商王恕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三原鹽商溫純官至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他們均是因富而官的代表。據相關資料,明朝陝西和兩淮商籍出身的進士有姓名者29人,其中三原人17個。清朝初期,考中進士、舉人者,三原鹽商也佔了17人之多。
三原鹽商頗具家國情懷,他們重利更重義,素懷濟世安邦之志、築城保土之責。關鍵時刻,他們則挺身擔當,義薄雲天,為明朝廷穩定邊關、恢復和發展北方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三原胡家發達顯貴、富甲一方後,非常關注三原的社會發展和民眾的生存狀態,胡家人出資興辦私塾學堂,修纂縣誌,捐資修葺東關城垣,修復龍橋……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三原的清峪河千年流萬年淌,將縣城一分為二,群眾來往十分不便。大鹽商溫純出資並倡導興建了長110米、寬11米、高26米的石砌龍橋,此橋一直沿用至今。清同治年間,由於戰亂,三原全縣500餘村,死亡人數達26300多人。唯縣城與東里堡、蔡王堡倖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地方城防堅固,守備物資充分。東里堡鹽商劉映箐出資3萬兩,劉樹棠、劉居慧出資數萬兩。三原縣城關鹽商胡礪金、胡礪峰兄弟為修城防爆出資數萬兩白銀,招募壯丁,共守縣城,使得縣城和東里堡、蔡王堡百姓免遭戰亂的戕害。
在推動本地區文化教育發展方面,三原鹽商也有很大建樹。大鹽商孫枝蔚,字豹人,明天啟元年(1621年),生於鹽商世家。後棄商從文,刻苦讀書,漸以詩詞聞名。其詩詞中,有不少是反映國家之思、身世之感和勞苦大眾艱難生活的。鹽商世家王恕、王乘裕父子,創辦了“弘道書院”,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辦學宗旨,培養了馬理、秦偉、郝世家等知名人物,逐步形成了“重氣節,厚風土”的(在關中學派中獨立的)三原學派。在晚清的戊戌變法中,弘道書院發展為弘道大學堂,成為西北地區的最高學府,培養了于右任、吳宓、張季鸞、宋伯魯、範紫東、李儀祉等名人。
周梅村以儒立世,以商發達,他先後在江西、四川、甘肅等地設立商號,“生意達三江,財源通四海”。民間流傳:“周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周家經營範圍之大,店鋪開設之多,商業資本之厚,由此可見一斑。
位於三原縣魯橋鎮孟店村中央、聞名遐邇的周家大院,就是大秦商、朝議大夫、刑部員外郎周梅村的府邸。公元1787—1797年,周梅村花了十年時間,建造了十七進院落的私人宅邸——周家大院,建築所需石料,全部從富平等地運回;為建築方便,在村周圍專門開設了木工作坊、石雕作坊、磚雕作坊,僱用數百工匠進行施工。古韻濃郁、規模宏大、雄視一方的周家大院,其精美不亞於蘇州園林,其壯麗不亞於山西莊園。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實屬三秦之首。
周家大院,脈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也兼融了中國古代南北建築的特色,和諧統一、肅穆典雅。五進院落,坐南面北,以中為軸,左右對稱;五個廊廡相套,步步推進,峰迴路轉,幽幽深入,意趣無窮。牆的磚雕,東為“大禹牧牛”,西為“唐堯放象”,兩幅圖案的四邊雕著四隻吉祥物——麒麟,它們口吐綵球,球上寫有“福、祿、壽、禧”。磚牆上刻花鳥,象徵四季:春季鳳凰戲牡丹,象徵富貴吉祥;夏季單鴿踩蓮,象徵為人清廉;秋季雙雀舞菊,象徵舉家歡慶;冬季喜鵲鬧梅,象徵恭喜發財。
各種磚雕石刻,猶如百花爭奇鬥豔;多樣門雕窗形,恰似千家精品集萃。“英雄封侯”“長安八景”“驪山峰火”“八蠻進寶”……琳琅滿目,不勝列舉。屋脊、牆角、飛簷、柱石,雕刻匠心獨具,精妙出神入化,內容包羅永珍,寓意深厚脫俗。小小院落,囊括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觀;閃閃雕刀,刻盡著名歷史故事和傳奇。天上人間,無不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而磚雕的風鈴更是奇特絕妙,外若花瓣,內含青球,風來球轉,叮咚作響,似駝鈴悠遠,如山泉吟唱,讓人浮想聯翩。
走過寬敞的退廳,便是雄踞在青石疊起的高臺上的後樓。樓中懸有巨匾,上書“懷古月軒”四個鎏金大字,為主人親題,意為這是懷念古人、觀賞明月的樓閣。沿梯登樓,舉目眺望,天闊地廣,沃野無涯,麥浪起伏,花果飄香,別有一番意趣。
周家大院裡,“見書手抄”“聞善心喜”“謙受堂”等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牌匾,十分醒目;教誨子孫、寄寓期盼、讚美德能、頌詠謙謹的楹聯,隨處可見。綜觀周家大院裡的這些雕刻、匾額、楹聯、軒詞,人們不只是欣賞一處細膩精美、神奇絕倫的建築瑰寶,更是在感受一種厚重輝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周梅村病故後,其孫女周瑩,十七歲嫁入涇陽縣安吳堡的吳家沖喜,因丈夫病重、身體難以支撐,逐與公雞拜堂成親。不久,公公、丈夫先後故去。而臨危受命的周瑩便撐起吳家,她秉承父性,很有經商才能,她在主政安吳堡的25年裡,投身商海,銳意進取,矢志不渝,終於使敗落中的周、吳兩家起死回生,逐漸達到事業的鼎盛。庚子年間,慈禧逃至西安後,周瑩先後捐銀五十萬兩,被慈禧認為義女,誥封一品夫人。吳家還捐銀重修了三原東關城牆,並僱壯丁守城。一個弱女子,在“五常八德”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雖然忍辱負重,卻始終從容應對,為家鄉、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人感慨、敬佩!
從明代開始,因鹽而富、因富而官的三原人不勝列舉。清乾隆末年,三原最大的鹽商周梅村,是當時秦商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朝廷裡捐了個“朝儀大夫刑部員外郎”;三原鹽商王恕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三原鹽商溫純官至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他們均是因富而官的代表。據相關資料,明朝陝西和兩淮商籍出身的進士有姓名者29人,其中三原人17個。清朝初期,考中進士、舉人者,三原鹽商也佔了17人之多。
三原鹽商頗具家國情懷,他們重利更重義,素懷濟世安邦之志、築城保土之責。關鍵時刻,他們則挺身擔當,義薄雲天,為明朝廷穩定邊關、恢復和發展北方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三原胡家發達顯貴、富甲一方後,非常關注三原的社會發展和民眾的生存狀態,胡家人出資興辦私塾學堂,修纂縣誌,捐資修葺東關城垣,修復龍橋……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三原的清峪河千年流萬年淌,將縣城一分為二,群眾來往十分不便。大鹽商溫純出資並倡導興建了長110米、寬11米、高26米的石砌龍橋,此橋一直沿用至今。清同治年間,由於戰亂,三原全縣500餘村,死亡人數達26300多人。唯縣城與東里堡、蔡王堡倖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地方城防堅固,守備物資充分。東里堡鹽商劉映箐出資3萬兩,劉樹棠、劉居慧出資數萬兩。三原縣城關鹽商胡礪金、胡礪峰兄弟為修城防爆出資數萬兩白銀,招募壯丁,共守縣城,使得縣城和東里堡、蔡王堡百姓免遭戰亂的戕害。
在推動本地區文化教育發展方面,三原鹽商也有很大建樹。大鹽商孫枝蔚,字豹人,明天啟元年(1621年),生於鹽商世家。後棄商從文,刻苦讀書,漸以詩詞聞名。其詩詞中,有不少是反映國家之思、身世之感和勞苦大眾艱難生活的。鹽商世家王恕、王乘裕父子,創辦了“弘道書院”,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辦學宗旨,培養了馬理、秦偉、郝世家等知名人物,逐步形成了“重氣節,厚風土”的(在關中學派中獨立的)三原學派。在晚清的戊戌變法中,弘道書院發展為弘道大學堂,成為西北地區的最高學府,培養了于右任、吳宓、張季鸞、宋伯魯、範紫東、李儀祉等名人。
周梅村以儒立世,以商發達,他先後在江西、四川、甘肅等地設立商號,“生意達三江,財源通四海”。民間流傳:“周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周家經營範圍之大,店鋪開設之多,商業資本之厚,由此可見一斑。
位於三原縣魯橋鎮孟店村中央、聞名遐邇的周家大院,就是大秦商、朝議大夫、刑部員外郎周梅村的府邸。公元1787—1797年,周梅村花了十年時間,建造了十七進院落的私人宅邸——周家大院,建築所需石料,全部從富平等地運回;為建築方便,在村周圍專門開設了木工作坊、石雕作坊、磚雕作坊,僱用數百工匠進行施工。古韻濃郁、規模宏大、雄視一方的周家大院,其精美不亞於蘇州園林,其壯麗不亞於山西莊園。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實屬三秦之首。
周家大院,脈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也兼融了中國古代南北建築的特色,和諧統一、肅穆典雅。五進院落,坐南面北,以中為軸,左右對稱;五個廊廡相套,步步推進,峰迴路轉,幽幽深入,意趣無窮。牆的磚雕,東為“大禹牧牛”,西為“唐堯放象”,兩幅圖案的四邊雕著四隻吉祥物——麒麟,它們口吐綵球,球上寫有“福、祿、壽、禧”。磚牆上刻花鳥,象徵四季:春季鳳凰戲牡丹,象徵富貴吉祥;夏季單鴿踩蓮,象徵為人清廉;秋季雙雀舞菊,象徵舉家歡慶;冬季喜鵲鬧梅,象徵恭喜發財。
各種磚雕石刻,猶如百花爭奇鬥豔;多樣門雕窗形,恰似千家精品集萃。“英雄封侯”“長安八景”“驪山峰火”“八蠻進寶”……琳琅滿目,不勝列舉。屋脊、牆角、飛簷、柱石,雕刻匠心獨具,精妙出神入化,內容包羅永珍,寓意深厚脫俗。小小院落,囊括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觀;閃閃雕刀,刻盡著名歷史故事和傳奇。天上人間,無不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而磚雕的風鈴更是奇特絕妙,外若花瓣,內含青球,風來球轉,叮咚作響,似駝鈴悠遠,如山泉吟唱,讓人浮想聯翩。
走過寬敞的退廳,便是雄踞在青石疊起的高臺上的後樓。樓中懸有巨匾,上書“懷古月軒”四個鎏金大字,為主人親題,意為這是懷念古人、觀賞明月的樓閣。沿梯登樓,舉目眺望,天闊地廣,沃野無涯,麥浪起伏,花果飄香,別有一番意趣。
周家大院裡,“見書手抄”“聞善心喜”“謙受堂”等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牌匾,十分醒目;教誨子孫、寄寓期盼、讚美德能、頌詠謙謹的楹聯,隨處可見。綜觀周家大院裡的這些雕刻、匾額、楹聯、軒詞,人們不只是欣賞一處細膩精美、神奇絕倫的建築瑰寶,更是在感受一種厚重輝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周梅村病故後,其孫女周瑩,十七歲嫁入涇陽縣安吳堡的吳家沖喜,因丈夫病重、身體難以支撐,逐與公雞拜堂成親。不久,公公、丈夫先後故去。而臨危受命的周瑩便撐起吳家,她秉承父性,很有經商才能,她在主政安吳堡的25年裡,投身商海,銳意進取,矢志不渝,終於使敗落中的周、吳兩家起死回生,逐漸達到事業的鼎盛。庚子年間,慈禧逃至西安後,周瑩先後捐銀五十萬兩,被慈禧認為義女,誥封一品夫人。吳家還捐銀重修了三原東關城牆,並僱壯丁守城。一個弱女子,在“五常八德”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雖然忍辱負重,卻始終從容應對,為家鄉、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人感慨、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