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62998614639

    生活小妙招助你遠離溼氣。

    現在的人談溼色變,有人說溼氣無處不在,這也會長溼氣,那也會長溼氣,那乾脆什麼都不幹好了,澡也不要洗,最好牙也不要刷。那麼請問活著幹嘛?

    溼氣可大可小,只要你注意生活的一些小事情小細節,其實溼氣沒那麼恐怖,生病往往都是大家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這句話沒爭議吧。

    溼氣不是一天就累積起來的,就像胖子也不是一口能吃起來的。所以祛溼就跟減肥一樣,也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沒有什麼辦法是能快速祛溼的,能快速祛溼的都是藥付出身體代價的,不要亂吃市面上的祛溼的東西。

    那麼怎麼預防溼氣,減輕身體裡的溼氣呢?

    1、運動

    人只要活著,就得動起來。

    生命在運動,提高抗病免疫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根據自己當時的體質決定運動量,對身體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是做到的人卻很少。

    越懶的人越要運動,尤其是久坐不動,吃的油膩的人。運動可以讓身體器官運作,增加水分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說白了就是,有什麼辦法能不運動就能祛溼的,想要健康的身體,運動不可少。這就好比,我能不能不運動就能瘦個三十斤,這是在糟蹋自己的身體!

    2、飲食清淡適量

    均衡飲食,適量飲食都是老生常談的事情。吃多了,吃的油膩了,腸胃負擔不起,就發生變化了。這就比如一個氣球,明明只能存放那麼多的氣,你還要使勁吹,能不炸掉嘛!少吃太油膩的,冷的,甜的,滿足了你的口舌之慾,腸胃卻承受不了。

    3、頭髮身體出汗,或者有用沖澡後要及時擦乾。

    頭是身體血液迴圈聚集的地方,也是溼氣最容易進入的地方。如果洗完頭不擦乾,那麼頭上的水分就會蒸發形成水蒸氣透過頭部的毛孔進入身體。而身上的水分也是同理經過面板毛孔進入身體。

    4、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尤其是南方溼氣比北方重,要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溼氣,不要坐或者躺在地板上,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被子毯子要經常曬一曬。

    5、泡腳

    泡腳也有講究的,泡腳不是洗腳,要體現出“泡”這個字來。水溫水量時間都是有規定的。(水溫控制在42度左右,時間在15-30分鐘,水量沒過腳踝。)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底的神經末梢跟大腦相連,所以腳能反應出人體的健康狀況,也能幫助人體恢復健康。

    都說冬病夏治,夏天雖然很熱,但是夏天泡腳更加能幫廚身體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

    注意,泡腳雖好,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泡。空腹喝剛吃完飯不能泡;心臟不好的人不能泡;糖尿病的人不能泡;經期不能亂加藥材泡腳;兒童不能用太熱的水泡。

    6、飲食

    又說回到了吃上面。吃的好不如吃的巧。

    每天有意識的吃一些祛溼的食物。

    薏仁:性寒,先炒熟之後再熬粥熬湯吃,利水消腫、美白面板,改善水腫型肥胖

    燕麥:潤滑腸道、促進腸胃蠕動,排出身體毒素

    綠豆:清熱解毒,殊師利尿,消暑解渴

    山藥: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增加免疫力

    小米:屬於溫和的纖維質,不會刺激腸道壁,排毒,清熱利尿,有助於美白

    糙米:纖維豐富,吸水吸脂,增加飽腹感,能幫助排便

    冬瓜:清胃熱,利尿去溼

    7、藥補不如食補

    健康的食物才是最容易被身體吸收的,當你不健康的時候多半已經傷了脾胃,動了根基,再加上藥物本身的副作用,身體自然難以恢復。

    推薦以下幾類食材

    芡實:澱粉含量較高,祛溼,調理脾胃

    薏米:李遂消腫,健脾祛溼,疏筋除痺,清熱排膿

    紅豆:消除水腫,降壓降脂,通腸潤便

    大麥:緩解便秘,提高免疫,預防中風

    枸杞:護眼明目,補血,降三高,抗衰老

    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陳皮:中藥,燥溼化痰

    梔子:中藥,瀉火,清熱利溼,消腫

    茯苓:中藥,祛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這九種材料放在一起熬煮,性溫和,不傷身體,以食物為主,藥材為輔,能緩解身體溼氣。

    這幾種食材是經過認證的,祛溼效果比較好,比較溫和,如果單獨吃,一些性熱,一些性寒,而溼氣又分溼寒和溼熱等幾種症狀,亂吃是不能正確祛溼的,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來看,怎麼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體質,可以參考我之前發的那篇關於溼氣的種類來判斷。

    如果像樓主這種情況,知道自己身體有溼氣,被溼氣困擾,又忙到沒時間,沒精力去吃這些東西的,建議選擇含有這些成分的祛溼茶,用開水沖泡就能喝,一天一包,多衝泡幾次,直到把食材裡的營養成分完全泡出。

    溼氣最容易引發肥胖。

    有的人為什麼減肥這麼難減,就是因為他腫!水腫!

    不消腫,怎麼減都是胖。

    生活中有很多小細節都是能讓你遠離溼氣的,這些事情上不注意,等溼氣重了,身體不舒服了,才開始找方法祛溼,因小失大,這不是在傷害自己的身體嗎!

    對於養生,它是應該融入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的,而不是突如其來的短時間的大補.

    我們身體需要的是潤物細無聲,而不是久旱逢甘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可以不進行調整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