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沌的錘子

    我們吃沒吃飽,是我們的胃決定的,我們不知道食物的熱量。拿我自己來說,吃饅頭2個就感覺飽了,多吃一口都不行,胃裡感覺滿滿的,我就感覺我飽了。在說吃高熱量的東西,巧克力,士力架我吃5~6個都沒有飽腹感。一條士力架不止2個饅頭的熱量吧。

    所以吃沒吃飽,是根據實物體積有關係,跟熱量無關。減肥時不就提倡吃一些飽腹感熱量低的實物!

  • 2 # 李愛琴營養師

    吃飽了是怎麼回事?

    肚子吃飽沒有,是由你的胃的容受性,以及吃飽中樞神經來調節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吃進來食物,從口腔進入食管再進入胃,食物再胃中停留儲備,當胃被充滿後,吃飽中樞神經就會提醒你肚子吃飽了,而當吃飽中樞神經告之你吃飽了停下來的時候,其實,你的肚子已經吃得十分飽了。

    就好像,無論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營養學中提倡讓大家吃七八分飽,或是食不過量,而這七八分飽、食不過量又怎麼去理解呢?

    人體的進食量通常受食慾控制,而食慾控制受到遺傳、胎兒和幼年期營養供給,生理需要、食物成分、烹調加工、身體活動水平和心裡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那我們如果把吃撐了說成是十分飽,那七八分飽就是說,我感覺飽了,但是,如果再吃點也還是可以的。而這種”飽”的程度都是有以我的感知來決定。

    食物的熱量是怎麼回事?

    攝入食物的熱量,只是有人根據人體性別、年齡、勞動力強度來制定的一個能量需要量。而這個能量需要量主要是為了控制食物的攝入量,以免超標,造成肥胖和超重。

    食物數量的大小又是怎麼回事?

    食物數量的大小,是後來有關專業人士,為了讓不明白食物能量大小的老百姓,能更加通俗易懂的來了解多少的能量相當於食物的多少,給了一個現實食物的量化。

    也就是說:

    每個人的身高體重、以及年齡和從事的勞動力強度不一樣,吃飽肚子的飯量也不一樣。起初,人們都只是根據自己的胃容量來自我感知是否吃飽。所以就會出現同等條件的人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而在同等條件下,吃得多的,消耗少,所以就肥胖了,吃得少的,消耗的多,就比較瘦。

    但是具體吃多少才合適呢?

    營養學中,就為此制定了能量的需要量。因為每類食物都是有熱量的,然後,就把食物的熱量以每天,不同人群給予了一個基本的需要量,(參考標準)讓人們來控制。這樣一來,你就知道自己到底吃得是多(超標)還是少(不足)。

    知道了,這些食物的熱量以及食物的量化之後,對於控制健康體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3 # 隨性的薇薇

    吃飽的感覺應該不是我們計算來的,而是我們的生理與習慣決定的。

    吃飽了的感覺,就是在你開始進食20分鐘後,荷爾蒙和神經系統的訊號從胃到達到達你的大腦。

    訊號來自你的胃壁,為適應你正在吃的食物。而向大腦傳送訊號,告訴你胃在膨脹,可以停止進食。

    吃完東西后,你的腸道會抑制一種叫做胃飢餓素的激素,這種激素控制著飢餓感。它還釋放抗飢餓激素膽囊收縮素(CCK),肽YY(PYY)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這些激素向大腦傳遞資訊,讓它知道你已經吃了東西,營養物質正在被吸收。這會降低食慾,讓你感到飽,並幫助你停止進食。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所以吃飯需要細嚼慢嚥會給你的大腦足夠的時間來接收這些訊號,增加飽腹感荷爾蒙,避免吃多或者暴飲暴食。

    人的飢餓感和飽腹感是由人腦調節控制的。

    在人的下丘腦中,有控制食慾的神經中樞,分為飽腹中樞和攝食中樞兩部分。

    大腦也會混淆脫水和飢餓,例如當你只是脫水而不是飢餓,但是就會感覺飢餓,一旦補充水分之後就不餓了。

    例如適量的精益蛋白和健康脂肪以及高纖維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你長時間的飽腹而不會飢餓,而米麵糖等精碳水化合物即使你吃的很多,但飽食性很差,很快就又會餓了。

    判斷並選擇出哪些食物吃了容易感覺到飽,哪些食物吃了不容易感覺到飽,可以幫助肥胖患者和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者。

    同時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比匆忙進食更能讓我們長時間保持飽腹感。

    細嚼慢嚥能讓你的身體有時間分辨什麼時候吃飽了,當胃膨脹時,從消化道釋放的激素會釋放出來,向大腦發出它已經飽了的訊號,進食可以停止。

    胃裡的伸展感受器在充滿營養或水分時被啟用,表明大腦透過迷走神經與腸道和腦幹聯絡在一起,當大部分加工過的營養物質進入小腸時,激素訊號就會釋放出來。

    為了快速完成食物,很多人只咀嚼4-5次,專家建議食物入口就必須咀嚼27-32次。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體重,慢食應該與增加液體攝入量同時進行,試著慢慢放慢吃飯的速度,徹底咀嚼食物,並在進食時加入額外的液體。

    慢吃並不意味著更多的食物攝入,相反,細嚼慢嚥可以增加吃後的滿足感,更有助於降低卡路里攝入量和減少餐後的食物攝入量,降低飯後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和肥胖的風險,燃燒更多的卡路里,減少消化問題。

    理論上的熱量與食物卡路里,是我們在認知了食物與營養之後的事,而不是我們的生理本能。

    當對健康與食物營養結構有認識以後,我們可以靠判斷食物的熱量或食物的數量份數等為依據來控制我們不要過度攝入或避免營養缺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中,餓狼打得過金屬球棒嗎,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