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喻之

    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

    1,《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2,《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養子,故冒姓曹”。

  • 2 # 中行偃1

    答: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英雄總是英雄,在屬於他的戰場上,他是永遠的英雄!

    “吾乃常山趙子龍也!”這句話似有魔力,一出口,便能給趙子龍帶來無窮的力量,同時也令敵軍將士聞風喪膽,魂飛魄散,不戰自潰。

    驍勇的子龍,傳奇的一生。

    “吾乃常山趙子龍也!”耳畔一直縈繞著這一聲平地驚雷。)

  • 3 # 劉坤忠120

    答,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與諸葛亮在荊州鬥智鬥勇,被劉備佔領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周瑜用美人計想把劉備困在東吳,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孫尚香,劉備兩情相悅,龍鳳呈祥,順利地返回荊州,在趙雲與士兵的廝殺下,東吳損失不少兵力。

  • 4 # 良人執戟2

    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姜維

    一一鍾會與姜維商量決定,詐稱魏太后有遺詔,昭令伐司馬昭,諸將不服。鍾會將諸將困在宮內,並準備將不順從者全部殺掉。後來事洩,魏將鼓譟不服,聚眾鬧事,於是,

    ⋯鍾會被亂箭射死,而姜維只能仰天長嘆後,自刎身亡。這是巜三國演義》的內容。

    《三國志》蜀書十四

    ⋯鍾會就帶著姜維等人到了成都,繼而發動叛亂,自稱益州牧。想要給姜維五萬兵馬,讓他做先鋒。魏國將士都非常憤怒,殺死了鍾會和姜維,連姜維的妻子兒女也都被殺了。

    (姜維祁山戰鄧艾)

    且看民間傳說

    劍閣縣姜維祠有一副對聯:

    雄關高闊壯英風,捧出熱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

    姜維是蜀漢後期國之幹臣,其軍政能力一流,然而劉禪當政時如對聯所言,已經剩水殘山,僅餘少數人苦苦支撐。

    (劍門關)

    蜀中百姓相當崇祀姜維,當魏軍殺了他以後,剖腹挖心,其膽如鬥。

    這是老百姓對一生清廉,忠心復國姜維的誇張傳說,巜三國志》沒有這樣描述,見民間傳說,如上述對聯。

    諸葛亮

    談一點感想,其實《三國演義》幾乎是以諸葛亮的經歷為骨架,作者熱情歌頌了君臣之間理想的關係。

    確實,巜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為政治家和軍事家。

    但是,蜀亡後的一千多年中,諸葛亮聲名日隆,劉備卻有點相形見絀。當年的蜀主廟被改為武侯祠,與昭烈皇帝同廟祭祀。

    當然,諸葛亮的確優秀,君臣同廟祭祀也無所謂,但是,有一點應該強調: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就沒有後來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下的詔書中所言:"現在派左中郎將杜瓊持節,贈您丞相武鄉侯印綬,諡號忠武侯。

    想當年,諸葛亮困居隆中,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而"時人莫之許",諸葛亮的客居地隆中屬於荊州管轄,軍政長官劉表天天都在開人才招聘會,卻從不走到隆中去一下,曹操是一位求賢若渴的大佬,口頭卻從來沒有說一句關於聘任諸葛亮的表示。

    諸䓪亮此時心情十分悲涼,現在的人才可能泡一碗茶作瀟灑狀,還要整二句:"慣看雲淡風輕,花開花落"。

    懷才自憐的諸葛亮只能:"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或悲歌巜梁父呤》(一種葬歌)太悽然蒼涼。

    假如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委以重任,可能只能象舊戲文中司馬懿罵他的一樣,當一輩子"諸葛村夫",哪能"君臣同祭"。

  • 5 # 遊俠8666

    本人看過兩遍《三國》,記得作者為明.羅貫中老先生。(據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走出了國門,衝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好事。就文化傳播而言,它應與中國前人發明的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相媲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壓器上的四根線,是不是三根火線,一根零線,零線和地線都是接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