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公學文化 三國時期誰最重視教育
因為三國很長時間是東漢,所以談三國教育,還是要看西漢。因為劉秀儒生出身,對教育非常重視。西漢立國之初直接承襲秦制,條文上雖然禁止私學,實際上保持寬容的態度,從自惠帝時,正式解除了對私學的限制,私學在西漢得以更加名正言順。文景時期,開始逐漸修改承襲自秦時的條律,加大了對教育資源的扶持。孝武帝元朔五年興建太學,雖然此後獨尊儒術,影響了之前各家學派在民進的傳承。某些大家族,則有能力在宗族內開設獨立的書館。更甚至經學世家如荀家,則直接傳承家學。東漢對教育的重視態度,超過西漢很多,因此私學規模也更加可觀。
三國戰亂,教育受到重大破壞。混戰時期,官方的教育機構基本不復存在,但民間的傳承教育仍得以保留,世家大族普遍重視、甚至壟斷了文化教育與受教育的權利。東漢末年,漢室日益衰弱,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然,在三國時期魏國的教育也是三國之首,為後來晉國統一天下奠定人才基礎。
首先,在三國時期,家學成為群雄爭霸一個重要基礎。而作為前魏曹操,應該是三國時期三雄中教育孩子最成功的。劉備養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孫權的七個兒子也都一般。但是,作為父親的曹操,由於他教育因材施教,有重視每個孩子教育,所以無意成為三國中皇家教育最成功的父親。曹魏政權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其人不僅是政治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出文論文章的人。又比如才高八斗的曹植,被譽為魏晉時期最有才華的超級大才子。再比如勇冠三軍、征戰匈奴的曹彰,在曹魏的創業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再比如幼年早夭的曹衝,聰穎過人,歷史上有名的曹衝稱象的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三國中曹操實力最強,他地盤教育基礎最雄厚。在魏國地盤上有曾經的太學,它位於洛陽是中央學府所在地,太學於全國教育水平來說,都可謂是最高點。還有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教育家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在他名下求學的謀臣,可以說佔了三國時期的一半,他有三個弟子: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徐庶徐元值,他們的智謀不說改變了整個三國的格局。有三國最大的書院潁川書院教學,三國曹操麾下得智囊團,如戲忠,郭嘉,荀彧,荀攸, 陳群等人都曾經在他那裡得到過教育,雖然他們本來就是聰明之輩,不過遇到一個好的老師,肯定也有很大的關係。
三國時期,基本上還是承接了東漢末年的教育規模。在《後漢書》中,我們可以找到有記載的私學達三十八家之多,遍佈各處郡縣。這其中規模達萬人以上的私學有兩家,超過千人規模的有十餘家。其中大多私學位於魏國,所以魏國私學也是三國之最!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各國開始著手進行一些教育工作。但是,三國中魏國第一、其次蜀國,應該說孫吳最差。曹操於建安八年下令郡國修建文學,五百戶以上的縣設定校官,選優秀子弟進校學習。曹丕稱帝以後,即恢復太學,設博士,從各縣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來京都太學學習,並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規定太學學生兩年學通一經(即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者稱弟子,不同一經者遣回。
兩年學通兩經並考試合格者補文學掌故,不合格者可以補考,三年內學通三經者,提拔為高弟,可做太子舍人,考試不合格者可以補考,當舍人兩年學通四經者,提拔為郎中,不合格者可以補考,當郎中學通五經者,隨才錄用,不合格者可以補考。在這些政策的鼓舞下,許多人都願意學習,並努力學習,也出了一些人才。到青龍年間,魏太學生已達一千多人。
作為第二的蜀,有裡諸葛孔明,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於是在劉備統治益州後,開始大興教育事業,特別設立了教育主管一職,並推選德高望重的有識之士擔任此職務,鼓勵他們為國家培養人才。
劉備即位後,諸葛亮更加重視教育工作,設立了最高學府——太學,命博士傳授學業,講解古文經學與儒家經典等文章。諸葛亮還特別在成都南部修築“讀書檯”,“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也培養不少優秀人才。
孫吳,雖然也仿效魏蜀建立太學,但是孫吳更重視以武為主教育,當然也有很不錯後起之秀。
三國拼殺到最後,與其說是武力勝負,其實認真分析還是決定於人才。脫胎於魏國的西晉,它的第一代皇帝是司馬炎。,本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與應該說智商不在諸葛亮之下。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咸寧五年(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天下分分合合,看似是武力稱霸,也就是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但是,一個國家根本實力,還是要看人才。而培養人才,最根本是教育。三國後期,不論諸葛亮如何努力,最終也沒有贏過魏,筆者認為,主要還是魏好的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礎。
所以,一個國家軟實力,就是教育。教育盛,國家新興!
2018年10月11日於夷陵區吾同齋
跟曹公學文化 三國時期誰最重視教育
因為三國很長時間是東漢,所以談三國教育,還是要看西漢。因為劉秀儒生出身,對教育非常重視。西漢立國之初直接承襲秦制,條文上雖然禁止私學,實際上保持寬容的態度,從自惠帝時,正式解除了對私學的限制,私學在西漢得以更加名正言順。文景時期,開始逐漸修改承襲自秦時的條律,加大了對教育資源的扶持。孝武帝元朔五年興建太學,雖然此後獨尊儒術,影響了之前各家學派在民進的傳承。某些大家族,則有能力在宗族內開設獨立的書館。更甚至經學世家如荀家,則直接傳承家學。東漢對教育的重視態度,超過西漢很多,因此私學規模也更加可觀。
三國戰亂,教育受到重大破壞。混戰時期,官方的教育機構基本不復存在,但民間的傳承教育仍得以保留,世家大族普遍重視、甚至壟斷了文化教育與受教育的權利。東漢末年,漢室日益衰弱,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然,在三國時期魏國的教育也是三國之首,為後來晉國統一天下奠定人才基礎。
首先,在三國時期,家學成為群雄爭霸一個重要基礎。而作為前魏曹操,應該是三國時期三雄中教育孩子最成功的。劉備養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孫權的七個兒子也都一般。但是,作為父親的曹操,由於他教育因材施教,有重視每個孩子教育,所以無意成為三國中皇家教育最成功的父親。曹魏政權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其人不僅是政治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出文論文章的人。又比如才高八斗的曹植,被譽為魏晉時期最有才華的超級大才子。再比如勇冠三軍、征戰匈奴的曹彰,在曹魏的創業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再比如幼年早夭的曹衝,聰穎過人,歷史上有名的曹衝稱象的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三國中曹操實力最強,他地盤教育基礎最雄厚。在魏國地盤上有曾經的太學,它位於洛陽是中央學府所在地,太學於全國教育水平來說,都可謂是最高點。還有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教育家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在他名下求學的謀臣,可以說佔了三國時期的一半,他有三個弟子: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徐庶徐元值,他們的智謀不說改變了整個三國的格局。有三國最大的書院潁川書院教學,三國曹操麾下得智囊團,如戲忠,郭嘉,荀彧,荀攸, 陳群等人都曾經在他那裡得到過教育,雖然他們本來就是聰明之輩,不過遇到一個好的老師,肯定也有很大的關係。
三國時期,基本上還是承接了東漢末年的教育規模。在《後漢書》中,我們可以找到有記載的私學達三十八家之多,遍佈各處郡縣。這其中規模達萬人以上的私學有兩家,超過千人規模的有十餘家。其中大多私學位於魏國,所以魏國私學也是三國之最!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各國開始著手進行一些教育工作。但是,三國中魏國第一、其次蜀國,應該說孫吳最差。曹操於建安八年下令郡國修建文學,五百戶以上的縣設定校官,選優秀子弟進校學習。曹丕稱帝以後,即恢復太學,設博士,從各縣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來京都太學學習,並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規定太學學生兩年學通一經(即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者稱弟子,不同一經者遣回。
兩年學通兩經並考試合格者補文學掌故,不合格者可以補考,三年內學通三經者,提拔為高弟,可做太子舍人,考試不合格者可以補考,當舍人兩年學通四經者,提拔為郎中,不合格者可以補考,當郎中學通五經者,隨才錄用,不合格者可以補考。在這些政策的鼓舞下,許多人都願意學習,並努力學習,也出了一些人才。到青龍年間,魏太學生已達一千多人。
作為第二的蜀,有裡諸葛孔明,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於是在劉備統治益州後,開始大興教育事業,特別設立了教育主管一職,並推選德高望重的有識之士擔任此職務,鼓勵他們為國家培養人才。
劉備即位後,諸葛亮更加重視教育工作,設立了最高學府——太學,命博士傳授學業,講解古文經學與儒家經典等文章。諸葛亮還特別在成都南部修築“讀書檯”,“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也培養不少優秀人才。
孫吳,雖然也仿效魏蜀建立太學,但是孫吳更重視以武為主教育,當然也有很不錯後起之秀。
三國拼殺到最後,與其說是武力勝負,其實認真分析還是決定於人才。脫胎於魏國的西晉,它的第一代皇帝是司馬炎。,本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與應該說智商不在諸葛亮之下。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咸寧五年(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天下分分合合,看似是武力稱霸,也就是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但是,一個國家根本實力,還是要看人才。而培養人才,最根本是教育。三國後期,不論諸葛亮如何努力,最終也沒有贏過魏,筆者認為,主要還是魏好的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礎。
所以,一個國家軟實力,就是教育。教育盛,國家新興!
2018年10月11日於夷陵區吾同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