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哥說事

    很難說。在古代,漢字不但沒有合併,反而是在不斷拆分的。新的意義出現時,往往假借到一個已經有的字上面,後來一個字義用的多了,就可能會被拆分出來。比如暮本是假借在莫上面的,悅本是假借在說上面的(讓學生們抓狂的通假字的其中一種就是這情況)。這種現象的出現,文言文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文言文中,幾乎全部都是單字詞。對於一個確定的字,它可以表達的意思越少,在文章中意義就越不容易出錯。而到了近代之後,文言衰微,白話文開始佔據文學主導地位。白話文多用雙字詞,雙字詞是透過漢字之間的不同的組合來確定不同的意思的。這樣一來,對字義的準確度要求就大大的降低了。而即使合併一些字,對於詞語組合的意義準確度也幾乎沒有影響。比如上文提到的拆分字的例子,如果白話文中重新合併寫成“說話”、“愉說”,對語義沒有大影響。現行漢字簡化方案中合併的才(才能)和才(副詞),面(臉面)和麵(麵條),後(皇后)和後(後面)也是差不多。當然這並不是絕對,比如「我下面給你吃」「親妹妹不如干妹妹」這種就是特例……如果某兩個(或多個)字的合併造成上面的情況大規模發生,那這就是題主所說的不恰當的缺乏統計基礎的合併了。至於我為什麼說不確定,是因為文言文目前尚不是一個被扔進博物館的語言。難以確定日後文言文會不會被重新拿起來用。如果文言文重新流行,漢字就會重新呈現拆字的趨勢。如果保持現狀(白話文創作流行而文言文閱讀必須),漢字目前的結構基本上不會有變化。如果文言文被徹底廢棄(包括文言文閱讀教育也被廢除),漢字的趨勢就是合併。(個人不希望後一種情況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eep指南者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