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軟體管家
-
2 # 南宮外史
秦國施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冠也成為區分爵位高低的標識
秦國與其他封建王朝一樣,也施行嚴格的官爵等級制度,在冠冕上也能看出官爵等級。
秦始皇頭戴通天冠,冠高九寸,正豎,頂少後斜,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述。
其後,通天冠成為歷代皇帝的專用冠。
百官戴高山冠,又稱側注冠,直豎無山述,原來是齊王冠,秦滅齊,為貶低諸侯、抬高秦國,把此冠賜給近臣、宦官。
法冠,又稱獬豸冠(xiè zhì)、鐵冠。原是楚文王所制,一直都是執法官吏所戴,所以稱為法冠。
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神羊),頭上有一角,性忠,能辨曲直,見人相鬥,則以角觸邪惡無理者。楚文王制冠時,將象徵獬豸角的裝飾制於冠上,希望戴冠者像獬豸神獸一樣,明辨是非、忠貞不渝。法冠通常以鐵製成冠柱,寓意戴冠的執法者堅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稱為"鐵冠"。
武冠是有爵位的軍士所戴的冠。
秦朝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秦朝軍功爵位有二十等,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軍功爵位的戴冠制度,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只能從出土的秦皇陵兵馬俑來進行推測:
一級公士,頭髮梳成上翹的梳椎髻,不戴冠,穿便裝。
二級上造,輕裝步兵俑和重灌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紮裹腿,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不戴冠,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
三級簪嫋,重灌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紮裹腿,腦後縮板狀扁形髮髻,不戴冠。
第四級不更,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紮裹腿,頭戴赤缽頭,不戴冠。
第五級大夫,屬於低階軍官,戰車上甲士,身穿長襦,披短甲,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紮裹腿,頭戴赤缽頭,不戴冠。
第六級官大夫,騎兵戰士身穿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足穿高口平頭履,頭戴弁,即圓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牽拉馬韁。
第七級公大夫,戰車上御手,身穿長襦,外披雙肩無披膊(即臂甲)的鎧甲,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
第八級公乘,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鎧甲的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聯,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
第九級五大夫,可以擔任將帥職務,屬於中級軍官。身穿長襦,外披彩色花邊的前胸甲,腿上裹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腰際佩劍;
第十級左庶長,身穿高領右衽褶服,外披帶彩色花邊的齊邊甲,腿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一級右庶長,可能也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二級左更,可能也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三級中更,可能也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四級右更,可能也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五級少上造,可能也頭戴雙版長冠。
第十六級大上造,也稱大良造,屬於高階軍官,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翎羽的深紫色鶡(hé)冠,或其他顏色鶡冠。橘色冠帶繫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
將軍俑是目前出土的秦俑中爵位最高的。鶡(hé),是古時褐馬雞的名稱,因其善鬥而聞名。將軍頭戴鶡翎冠,寓意英勇善戰。
第十七級駟車庶長,服飾與將軍俑相同,頭戴頂部列雙鶡翎的深紫色鶡(hé)冠,或其他顏色鶡冠。鶡翎羽長度長於大良造;羽毛色彩比大良造豔麗。
第十八級大庶長,服飾與將軍俑相同,頭戴頂部列雙鶡翎的深紫色鶡(hé)冠,或其他顏色鶡冠。鶡翎羽長度長於車庶長;羽毛色彩比車庶長豔麗。
第十九級關內侯,服飾與將軍俑相同,頭戴頂部列雙鶡翎的深紫色鶡(hé)冠,或其他顏色鶡冠。鶡翎羽長度長於大庶長;羽毛色彩比大庶長豔麗。
第二十級徹侯,服飾與將軍俑相同,頭戴頂部列雙鶡翎的深紫色鶡(hé)冠,或其他顏色鶡冠。鶡翎羽長度長於關內侯;羽毛色彩比關內侯豔麗。
不妥之處,請指正。
回覆列表
秦國是透過商鞅變法由弱變強的。在商鞅變法當中,尤為重要的一項便是軍功制度,也就是秦朝的爵位制度!秦朝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在這個制度的實行下,秦國百姓對戰爭的熱情空前高漲,也由此造就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商鞅將秦國爵位劃分二十個個等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一級軍功爵位的“公士”,只能身穿布衣,頭上梳一個上翹的椎髻,二級爵位的“上造”便可以披戴鎧甲,戴著麻布做的尖頂圓帽,三級以上軍功的爵位可以頭戴板冠,職位越高,板冠的樣式越複雜,而且穿的鎧甲也更加的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