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名藥師
-
2 # 醫患家
(特約回答: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平原醫院臨床藥學室 高麗麗)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迴圈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綜合徵,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五類,及由上述藥物組成的固定配比複方製劑。那麼,利尿劑氫氯噻嗪為什麼還能降壓,是什麼原理呢?
高血壓的生理病理過程涉及多個環節的調節,主要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AS)、血容量及交感神經系統等的調控。其中體內瀦鈉瀦水使血容量增多或是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在高血壓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氫氯噻嗪屬於利尿劑,初期降壓機制主要是透過排鈉利尿使血漿和細胞外液容量減少,從而降低心排出量和血壓。但,長期降壓機制主要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關,可能因其排鈉而降低血管平滑肌內Na+的濃度,並透過Na+-Ca2+交換機制,使胞內Ca2+減少,進而降低細胞膜受體對縮血管物質的反應性,及增強血管平滑肌對舒血管物質的敏感性。
由上可知,利尿劑氫氯噻嗪降壓機制初期是因其利尿,長期是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所致。
參考文獻:
1利尿劑治療高血壓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1,19(3):214
2錢之玉.藥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398-400
-
3 # 吳一波
臨床上常用的利尿劑有五類:
袢利尿劑 以呋塞米為代表藥物,透過阻斷Na+-K+-2Cl-共同轉運體選擇性抑制NaCl的重吸收,主要作用部位在髓袢升支粗段。
噻嗪類利尿劑 以氫氯噻嗪和氯噻酮為代表藥物,透過阻斷Na+-Cl-同向轉運體減少遠曲小管對水和NaCl的重吸收。
保鉀利尿劑 包括以螺內酯為代表的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和以氨苯蝶啶為代表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鈉通道抑制劑。
袢利尿劑屬於強效利尿劑,主要用於臨床上肺水腫和腦水腫以及高血鈣症的治療。噻嗪類利尿劑對輕中度水腫治療效果較好,同時也是高血壓治療的一線藥物之一。保鉀利尿藥的利尿效果較弱,多用於頑固性水腫的治療。
噻嗪類藥物的降壓機制可以分為初始效應和長期效應。早期用藥主要透過利尿和減少血容量從而達到降壓效果,噻嗪類藥物在遠曲小管競爭性地與Na+-Cl-同向轉運體的Cl-結合位點結合,從而使Na+和Cl-的重吸收減少,Na+、Cl-和水的排出增加,機體的細胞外液量和血容量減少,心輸出量下降,血壓降低。
長期用藥後,機體的血容量和心輸出量會逐漸有所恢復,但細胞外液量相較原來還是有所下降,透過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壓效果可以繼續維持。噻嗪類藥物降低血管阻力的機制可能是透過持續降低體內Na+濃度和細胞外液容量的減少來實現,血管平滑肌Na+濃度降低,Na+-Ca2+交換會使胞內 Ca2+濃度也降低,從而減弱血管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的反應性和靈敏性。
噻嗪類利尿劑在高血壓治療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問世以來,其用於高血壓的臨床治療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而如此長的臨床應用實踐,噻嗪類利尿劑卻仍舊在投入使用,這證明其在降壓治療領域地位之高。
利尿劑降壓的臨床應用由來已久,1967年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對噻嗪類藥物降低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是噻嗪類藥物降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事件。2002年對噻嗪類用於降壓和降脂治療繼而預防心臟病發作的研究,證明噻嗪類利尿劑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中療效好,奠定了其在降壓治療的一線地位。
當然噻嗪類利尿劑在臨床使用中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例如低血鉀、低血鈉等電解質紊亂,高尿酸血癥和糖代謝障礙等,應注意對長期使用利尿劑降壓的患者定期監測電解質和血糖等。臨床研究發現,小劑量的利尿劑和其他的降壓藥聯合使用,相較於單獨使用利尿劑降低血壓,前者的治療效果更好,而且不良反應少。
回覆列表
氫氯噻嗪是屬於利尿降壓藥,是臨床最常用的降壓藥之一。首先來說一下氫氯噻嗪藥是怎麼利尿的。
該藥物主要是抑制腎臟遠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對氯化鈉的重吸收,使腎小管對水、鈉、氯等排洩增加,達到尿量增加的效果,所以其常也用於消除水腫。
氫氯噻嗪利尿的時候為什麼又有降壓作用呢?這主要是因為:由於利尿作用,使體迴圈血容量有所降低,血壓自然會下降,另外更重要的是氫氯噻嗪增加鈉的排洩。因為體內鈉過多,會使血管對兒茶酚胺敏感性增強,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增強,血壓升高。
研究表明鈉的攝入與血壓是有密切關係的。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鈉攝入越少,血壓下降越明顯,血壓下降與鈉的攝入呈正相關。所以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需要注意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控制鈉鹽的攝入,世衛組織推薦正常人每日攝入氯化鈉不超過6g。
氫氯噻嗪這個藥在排出鈉的同時也會排出體內氯離子、鉀離子,所以如果長期使用,一定要監測體內電解質水平,防止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有低血鉀傾向的患者可適當補充鉀,對於高尿酸血癥以及痛風患者一般也是不能使用該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