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意義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不應該被人們忘記。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我們從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中華傳統節日,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程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徵,民族性情盡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嚮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徵,成為維繫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重要紐帶。
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意義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不應該被人們忘記。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我們從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中華傳統節日,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程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徵,民族性情盡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嚮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徵,成為維繫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