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極其燦爛的文明的古國。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經常聽老師說,世界歷史上存在過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唯一的一個一直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而另外那三個,聲名顯赫的文明古國,已洇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中國既然是一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的古國,這裡所包含的一個最核心的含義就是說,華人做一切事情,都是有先例可循的,都是有一套完整的一個說法和有些講究的,包括我們說的收養孩子的事情。
一種是過繼,自己沒有兒子,或者是沒有孩子,就從親戚裡面,過繼一個孩子,主要是男孩子,來給自己為後,頂門立戶。這是中國傳統的宗法社會里面經常見到的一種情況。過繼,背後的主要的思想、主要的指導思想一是來源於傳統的宗法社會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在傳統的中國宗法社會里,“絕後”是一個男人、一個家族最不能接受的、最慘痛的結果和巨大的恥辱,所以過繼就變成了一個最優的選擇。過繼現象的產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家庭財富的繼承和分配問題。如果一個男人或者是一個家族,沒有後代(主要指男性)、或者沒有後代繼承人,那麼這個男人或者這個家族的財產,就有可能面臨著無人繼承而被充公或者是落入外姓人之手的危險。為保證這個男人和這個家族的財產,一直保留在自己家族的手裡,大的家族有可能就會,給他找一個過繼的合適的人選,這個合適的人選一般都是這個男人自己的親哥哥或者是親弟弟的兒子。過繼的時候,先要請家族裡面的長輩來說和,徵得有兒子的一方的同意之後,接受過繼的一方就要準備一些儀式,準備一些彩禮,準備一些酒席,請一些人來,舉行嚴肅而隆重的過繼儀式。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他的叔叔,或者是他的伯伯的兒子了。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過繼的孩子都是有一定年齡的,而且本身就是在一個大家族裡生活,血濃於水,雙方的排斥反應也較少,因而絕大多數過繼的孩子都是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這種情況下就是告訴他實際情況,那麼也無妨的。
一種是收養的情況。收養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據說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是,北京一個侯姓人家收養的。據傳說,相聲大師侯寶林的親生父母是北京郊區或者是天津市的人。在侯寶林生下來不久,由於家境困難,無法養活,就由當時他的舅舅,把他帶到北京,送給了一個姓侯的人家來收養。據說侯寶林,曾經在他舅舅晚年的時候,反覆去追問,自己的親身父母在哪裡、是誰,他的舅舅至死都沒有告訴他,以至於他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在哪裡,一直到老死,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般來說一個人家收養別人家的男孩或者是女孩,大多是出於實際的需要,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因為自己家沒有男孩,或者是自己家就沒有孩子。一般來說,收養別人家孩子的人家,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就是給自己養老送終或是消除自己孤獨寂寞的生活罷了。可是一般的人都有追隨自己親生父母的天性,孩子成年以後一旦知道自己是收養的,許多孩子都會棄養父母於不顧,而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所以說,一般收養的人家,大都不願意告訴自己的養子和養女,他們的親生父母的姓名和住址。這實際上是,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存在什麼道德水平的高低問題。這個也被一般的社會公德所允許,所認可和所保護的。
還有一種收養的情況就是,我們這裡所要重點說的撿來的孩子的情況。既然是撿來的孩子,那麼一般來說,養父母的道德水平那一定是無可挑剔的,一定是非常高尚的,他們一定是出於,一種道德上的責任感或者是一種人性的同情感,來收養這個孩子的。他們的收養行為不是出於他們的個人和家庭的實際的需要,或者出於一種特定的目的,而是出於他們自己個人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既然是這樣,他們告訴成年的孩子自己的親生父母的姓名和住址,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理上和情感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們從反面來講,年輕的時候拋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的人,又如何面對,這個別人養大的孩子到自己的家門口來認祖歸宗、為自己養老送終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問題,我覺得這還不光光是一個,經濟條件的問題和自私的問題,這更是一個個人品德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收養的問題與告訴孩子,他自己的親生父母的姓名、住址的問題,實際上呢,是一個問題。誠心地收養別人家孩子的人,誠心地對待過繼給自家的別人家孩子的人,更有甚者,把撿來的孩子當自己家的孩子,還撫養長大的人,他們應該說都是一些品德比較高尚的人、性格比較寬厚的人、人情味比較濃厚的人、智商和情商都是比較高的人。他們可能真的不太在乎告訴自己的養子或者是繼子,他們的父母的真實姓名和居住地址。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養子,或者是繼子,在自己成年以後,不管知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的情況,單單就對自己的養父母來說,則是應該盡一個子女應有的,孝道的。
我父親就是年少的時候被太爺太太指定做主,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早亡的我的二爺的。大家族分家的時候,我父親什麼也沒有撈著,但是在父親有生之年,我爺爺是我父母養老送終的,我爺爺和我二爺的墳,我父親一直是一樣對待的,一樣的添土一樣的上香燒紙。到現在我父親去世了,我們也一樣這樣對待的。人類就是這樣嘛。一直就是這樣的,人類就是一種情感的動物啊。這樣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更加的溫馨、更加的和諧、更加的有人情味兒。
中國是一個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極其燦爛的文明的古國。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經常聽老師說,世界歷史上存在過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唯一的一個一直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而另外那三個,聲名顯赫的文明古國,已洇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中國既然是一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的古國,這裡所包含的一個最核心的含義就是說,華人做一切事情,都是有先例可循的,都是有一套完整的一個說法和有些講究的,包括我們說的收養孩子的事情。
一種是過繼,自己沒有兒子,或者是沒有孩子,就從親戚裡面,過繼一個孩子,主要是男孩子,來給自己為後,頂門立戶。這是中國傳統的宗法社會里面經常見到的一種情況。過繼,背後的主要的思想、主要的指導思想一是來源於傳統的宗法社會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在傳統的中國宗法社會里,“絕後”是一個男人、一個家族最不能接受的、最慘痛的結果和巨大的恥辱,所以過繼就變成了一個最優的選擇。過繼現象的產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家庭財富的繼承和分配問題。如果一個男人或者是一個家族,沒有後代(主要指男性)、或者沒有後代繼承人,那麼這個男人或者這個家族的財產,就有可能面臨著無人繼承而被充公或者是落入外姓人之手的危險。為保證這個男人和這個家族的財產,一直保留在自己家族的手裡,大的家族有可能就會,給他找一個過繼的合適的人選,這個合適的人選一般都是這個男人自己的親哥哥或者是親弟弟的兒子。過繼的時候,先要請家族裡面的長輩來說和,徵得有兒子的一方的同意之後,接受過繼的一方就要準備一些儀式,準備一些彩禮,準備一些酒席,請一些人來,舉行嚴肅而隆重的過繼儀式。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他的叔叔,或者是他的伯伯的兒子了。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過繼的孩子都是有一定年齡的,而且本身就是在一個大家族裡生活,血濃於水,雙方的排斥反應也較少,因而絕大多數過繼的孩子都是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這種情況下就是告訴他實際情況,那麼也無妨的。
一種是收養的情況。收養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據說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是,北京一個侯姓人家收養的。據傳說,相聲大師侯寶林的親生父母是北京郊區或者是天津市的人。在侯寶林生下來不久,由於家境困難,無法養活,就由當時他的舅舅,把他帶到北京,送給了一個姓侯的人家來收養。據說侯寶林,曾經在他舅舅晚年的時候,反覆去追問,自己的親身父母在哪裡、是誰,他的舅舅至死都沒有告訴他,以至於他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在哪裡,一直到老死,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般來說一個人家收養別人家的男孩或者是女孩,大多是出於實際的需要,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因為自己家沒有男孩,或者是自己家就沒有孩子。一般來說,收養別人家孩子的人家,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就是給自己養老送終或是消除自己孤獨寂寞的生活罷了。可是一般的人都有追隨自己親生父母的天性,孩子成年以後一旦知道自己是收養的,許多孩子都會棄養父母於不顧,而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所以說,一般收養的人家,大都不願意告訴自己的養子和養女,他們的親生父母的姓名和住址。這實際上是,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存在什麼道德水平的高低問題。這個也被一般的社會公德所允許,所認可和所保護的。
還有一種收養的情況就是,我們這裡所要重點說的撿來的孩子的情況。既然是撿來的孩子,那麼一般來說,養父母的道德水平那一定是無可挑剔的,一定是非常高尚的,他們一定是出於,一種道德上的責任感或者是一種人性的同情感,來收養這個孩子的。他們的收養行為不是出於他們的個人和家庭的實際的需要,或者出於一種特定的目的,而是出於他們自己個人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既然是這樣,他們告訴成年的孩子自己的親生父母的姓名和住址,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理上和情感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們從反面來講,年輕的時候拋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的人,又如何面對,這個別人養大的孩子到自己的家門口來認祖歸宗、為自己養老送終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問題,我覺得這還不光光是一個,經濟條件的問題和自私的問題,這更是一個個人品德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收養的問題與告訴孩子,他自己的親生父母的姓名、住址的問題,實際上呢,是一個問題。誠心地收養別人家孩子的人,誠心地對待過繼給自家的別人家孩子的人,更有甚者,把撿來的孩子當自己家的孩子,還撫養長大的人,他們應該說都是一些品德比較高尚的人、性格比較寬厚的人、人情味比較濃厚的人、智商和情商都是比較高的人。他們可能真的不太在乎告訴自己的養子或者是繼子,他們的父母的真實姓名和居住地址。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養子,或者是繼子,在自己成年以後,不管知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的情況,單單就對自己的養父母來說,則是應該盡一個子女應有的,孝道的。
我父親就是年少的時候被太爺太太指定做主,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早亡的我的二爺的。大家族分家的時候,我父親什麼也沒有撈著,但是在父親有生之年,我爺爺是我父母養老送終的,我爺爺和我二爺的墳,我父親一直是一樣對待的,一樣的添土一樣的上香燒紙。到現在我父親去世了,我們也一樣這樣對待的。人類就是這樣嘛。一直就是這樣的,人類就是一種情感的動物啊。這樣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更加的溫馨、更加的和諧、更加的有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