屨,《說文》:“履也。一日鞮也。”段玉裁引晉蔡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
前皆名屨。《左傳》‘踴貴屨賤’,不言‘履賤’;
履’;賈誼曰‘冠雖敝,不以苴屨’,亦不言‘苴履’。《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
霜’。屨、舄者一物之別名,履者足踐之通稱。”他還對古代的用字作了統計:“《易》
、《詩》、三《禮》、《春秋傳》、《孟子》皆言屨,不言履;週末諸子、漢人書乃言履
。《詩》、《易》凡三‘履’,皆謂踐也。然則履本訓踐,後以為屨名,古今語異耳。許
〔慎〕以今釋古,故云古之屨即今之履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也說:“古曰屨,
漢以後曰履,今日鞵(鞋)。”
至於《說文》所說“鞮也”一義,則是皮革所制之屨(見《說文·革部》)。古代的
屨分別用草、麻、皮製成,在稱呼上比較混亂。例如《左傳·僖公四年》:“申侯(鄭大
夫)見〔齊侯〕曰:‘師老矣(指長久在外已疲勞)。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
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扉屨,其可也’。”杜注:“扉,草屨。”孔疏引《方言》
:“絲作之曰履,麻作之曰扉,粗者謂之屨。”今本《方言》作“麻作之者曰不借。”《
方言》又說:“徐兗之郊謂之扉,自關而西謂之屨。”《玉篇》:“麻作謂之屨也。”這
樣,扉到底是草制、麻制還是粗屨?莫衷一是。大約屨、扉、不借等由於有方言分歧這個
因素在,具體所指並不很固定,要根據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古代說“草屨”,自然是草鞋。白居易《香山寺石樓潭夜浴》:“綃巾薄露頂,草屨
輕束足。”《宋史·呂祖儉傳》:“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出,必草屨徒步
,為逾嶺之備。”“菲屨”也是草鞋。《漢書·刑法志》:“所謂‘象刑惟明’者,言象
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屨赭衣(赭色之衣,囚犯所服)者哉!”顏注:“菲,草履也。”“
菅(jiān,尖)屨”也是草鞋。《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晏嬰之父)卒,晏
嬰粗衰(Cuī,崔)斬,苴絰(dié,迭)帶,菅屨(按:這都是喪服)。”杜注:“菅屨
,草屨。”“葛屨”,是用葛藤加工成的纖維編的鞋,介乎草、麻之間。比一般的草鞋要
高階些。《詩經·小雅·大東》:“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葛屨為天暖時所服(《儀禮
·士冠禮》:“屨,夏用葛……冬皮屨可也。”)。《大東》是“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
譚(國名)大夫作是詩以告病焉”(《詩》小序),結霜的天氣還穿著夏天的葛屨走路,
正是困窶的表現。古書上常以草鞋為罪人之服或喪服,其實貧苦人常年所穿的都是草鞋,
甚至有人以編織草鞋為生。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其(指許行)徒數十人皆衣褐,
捆(等於說砸,織草鞋的一道工序)屨織蓆以為食。”許行雖是學者,但過的卻是貧民的
生活。《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屨賤踴(受過刖刑者的鞋)貴。”這是說齊國
的刑重,受刖刑的人多,但也可見當時織屨販屨已經成為一種職業。至於《禮記·少儀)
所說“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喂糧食)”,則是官樣文章,沒有誰認真照辦過。
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上等)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以珠飾履,這決不會是草鞋。《札記·檀弓上》:“有子(孔子弟子)蓋既祥(喪祭
名)而絲屨、組(絲繩)纓。”那麼,連孔門也有穿絲鞋的了。歷代穿絲鞋的當然都是有
錢的人,君王甚至有專門機構供應絲鞋。《老學庵筆記》卷二曾記載南宋的情況:“禁中
舊有絲鞋局,專挑供御絲鞋,不知其數。嘗見蜀將吳珙被賜數百裲(雙),皆經奉御者。
壽皇即位,惟臨朝服絲鞋,退即以羅鞋易之,遂廢此局。”與絲鞋相比,革履便是較粗笨
低劣的了。所以《漢書·貢禹傳》載,貢禹稱讚漢文帝儉樸時說:“漢文皇帝衣綈履革,
器亡(無)琱文、金銀之飾。” 屨,在戰國之後確實通稱為履了。例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晉文公與楚戰
,至黃鳳之陵,履系(帶兒)解,因自結之。”《晏子春秋·內篇諫下》:“〔齊〕景公
為履,黃金之綦(詳下),飾以組,連以珠……”韓非已是戰國末期的人,《晏子春秋》
成書當在漢初,所以都稱履。至於上文所引《史記·春申君列傳》則更為明顯:司馬遷是
用漢代的語言敘述先秦的事情,自然更要說履。又如《孔雀東南飛》:‘‘新婦識馬聲,
躡履相逢迎”;白居易《楊柳枝》:“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杜荀鶴《吳縣》:“
草履隨船賣,綾梭隔岸鳴”——都以說“履”為常了。
屨,《說文》:“履也。一日鞮也。”段玉裁引晉蔡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
前皆名屨。《左傳》‘踴貴屨賤’,不言‘履賤’;
履’;賈誼曰‘冠雖敝,不以苴屨’,亦不言‘苴履’。《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
霜’。屨、舄者一物之別名,履者足踐之通稱。”他還對古代的用字作了統計:“《易》
、《詩》、三《禮》、《春秋傳》、《孟子》皆言屨,不言履;週末諸子、漢人書乃言履
。《詩》、《易》凡三‘履’,皆謂踐也。然則履本訓踐,後以為屨名,古今語異耳。許
〔慎〕以今釋古,故云古之屨即今之履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也說:“古曰屨,
漢以後曰履,今日鞵(鞋)。”
至於《說文》所說“鞮也”一義,則是皮革所制之屨(見《說文·革部》)。古代的
屨分別用草、麻、皮製成,在稱呼上比較混亂。例如《左傳·僖公四年》:“申侯(鄭大
夫)見〔齊侯〕曰:‘師老矣(指長久在外已疲勞)。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
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扉屨,其可也’。”杜注:“扉,草屨。”孔疏引《方言》
:“絲作之曰履,麻作之曰扉,粗者謂之屨。”今本《方言》作“麻作之者曰不借。”《
方言》又說:“徐兗之郊謂之扉,自關而西謂之屨。”《玉篇》:“麻作謂之屨也。”這
樣,扉到底是草制、麻制還是粗屨?莫衷一是。大約屨、扉、不借等由於有方言分歧這個
因素在,具體所指並不很固定,要根據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古代說“草屨”,自然是草鞋。白居易《香山寺石樓潭夜浴》:“綃巾薄露頂,草屨
輕束足。”《宋史·呂祖儉傳》:“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出,必草屨徒步
,為逾嶺之備。”“菲屨”也是草鞋。《漢書·刑法志》:“所謂‘象刑惟明’者,言象
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屨赭衣(赭色之衣,囚犯所服)者哉!”顏注:“菲,草履也。”“
菅(jiān,尖)屨”也是草鞋。《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晏嬰之父)卒,晏
嬰粗衰(Cuī,崔)斬,苴絰(dié,迭)帶,菅屨(按:這都是喪服)。”杜注:“菅屨
,草屨。”“葛屨”,是用葛藤加工成的纖維編的鞋,介乎草、麻之間。比一般的草鞋要
高階些。《詩經·小雅·大東》:“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葛屨為天暖時所服(《儀禮
·士冠禮》:“屨,夏用葛……冬皮屨可也。”)。《大東》是“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
譚(國名)大夫作是詩以告病焉”(《詩》小序),結霜的天氣還穿著夏天的葛屨走路,
正是困窶的表現。古書上常以草鞋為罪人之服或喪服,其實貧苦人常年所穿的都是草鞋,
甚至有人以編織草鞋為生。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其(指許行)徒數十人皆衣褐,
捆(等於說砸,織草鞋的一道工序)屨織蓆以為食。”許行雖是學者,但過的卻是貧民的
生活。《左傳·昭公三年》:“國之諸市,屨賤踴(受過刖刑者的鞋)貴。”這是說齊國
的刑重,受刖刑的人多,但也可見當時織屨販屨已經成為一種職業。至於《禮記·少儀)
所說“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喂糧食)”,則是官樣文章,沒有誰認真照辦過。
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上等)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以珠飾履,這決不會是草鞋。《札記·檀弓上》:“有子(孔子弟子)蓋既祥(喪祭
名)而絲屨、組(絲繩)纓。”那麼,連孔門也有穿絲鞋的了。歷代穿絲鞋的當然都是有
錢的人,君王甚至有專門機構供應絲鞋。《老學庵筆記》卷二曾記載南宋的情況:“禁中
舊有絲鞋局,專挑供御絲鞋,不知其數。嘗見蜀將吳珙被賜數百裲(雙),皆經奉御者。
壽皇即位,惟臨朝服絲鞋,退即以羅鞋易之,遂廢此局。”與絲鞋相比,革履便是較粗笨
低劣的了。所以《漢書·貢禹傳》載,貢禹稱讚漢文帝儉樸時說:“漢文皇帝衣綈履革,
器亡(無)琱文、金銀之飾。” 屨,在戰國之後確實通稱為履了。例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晉文公與楚戰
,至黃鳳之陵,履系(帶兒)解,因自結之。”《晏子春秋·內篇諫下》:“〔齊〕景公
為履,黃金之綦(詳下),飾以組,連以珠……”韓非已是戰國末期的人,《晏子春秋》
成書當在漢初,所以都稱履。至於上文所引《史記·春申君列傳》則更為明顯:司馬遷是
用漢代的語言敘述先秦的事情,自然更要說履。又如《孔雀東南飛》:‘‘新婦識馬聲,
躡履相逢迎”;白居易《楊柳枝》:“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杜荀鶴《吳縣》:“
草履隨船賣,綾梭隔岸鳴”——都以說“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