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接受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有病就治是理所當然的事,我想,應該沒什麼人比中國的父母在就醫這件事上更積極的了吧,孩子一有小感冒,馬上請假送去三甲醫院排隊掛號,不惜花費天價醫療費。難怪有人會說,華人在醫院揮金如土,毫不吝惜。但是,有一種病是中國的父母就醫積極性很低的,那就是兒童抑鬱症。
究其原因,便是父母不認為或者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鬱症。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理健康知識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較低。近年來,因為頻發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和幾位明星的不幸離世,抑鬱症這個詞逐漸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抑鬱症由此成為了自殺的代名詞。但抑鬱症對大眾來說始終是個遙遠的傳說,不願意承認它就會在身邊發生。而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父母對孩子得了抑鬱症這一事實的否認和防禦,這種應對方式,會阻礙父母正視事實,從而阻礙孩子得到正確的對待,父母通常責怪、打罵孩子或者採取忽視的態度,這些行為都會讓抑鬱症進一步惡化。
就算是在年輕一代中,能識別抑鬱症的人也不算多,更何況為人父母的上一代,接受的是比我們年輕人落後的教育,並且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對抑鬱症的瞭解自然會比較缺乏。辯識抑鬱症,需要了解抑鬱症的一些常見症狀,如茶飯不思、少語少動、悲觀、易哭泣、不能堅持完成事情、早醒、自殺念頭等。對抑鬱症認識甚少的父母,在察覺到孩子抑鬱症的表現時,會把它們解釋為孩子在耍小脾氣、心情不好、或者懶。這樣一來,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支援,而且還被貼上性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相信了父母對自己的定位,自信心進一步被打擊,抑鬱症狀將會加重。
即使父母明白抑鬱症相關的基礎知識,也大抵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鬱症,這是因為對於心理類的疾病,華人普遍存在病恥感。心理問題道德化,這是華人的一個思維誤區,認為有心理疾病的人是低人一等的,是思想行為有問題的,並用“對與錯”的標準來評判他們。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父母自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心裡有問題。
父母的個人榮譽通常與孩子的健康、學業成就等相捆綁。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她們把大多數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就就是她們全部努力的成果,孩子得了抑鬱症,便是自己照顧不周的證明。而對於爸爸來說,男人都很在意自己的“種”乾不乾淨,孩子得了抑鬱症,會令父親覺得自己的基因不好,面子掛不住,所以父親對孩子得了抑鬱症也很排斥。因此,當意識到孩子心理不健康時,父母往往不冷靜,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表現出情緒化。
第一類是責怪、打罵。這類父母往往缺乏知識和相對各種狀況的對策,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行為時,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往往不去尋求解決方法,而是把責任歸結到孩子身上。其實孩子才是對自己的狀況一無所知的人,也是最絕望最痛苦的人,但是得到的卻是來自父母的不解,“你別再給我鬧了,好好上學去”、“我怎麼生了個你這樣的孩子”,這樣的話語,會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內心,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最信任的人。
第二類是過度保護。這類父母內心很焦慮,一得知孩子情況不對,便大題小作。因為存在病恥感,他們不會認為孩子得了抑鬱症,而是覺得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不好的對待,如老師的打罵、同學的欺負等。他們往往逼問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想為孩子解決問題,但是孩子什麼都不會說。孩子的這種態度,往往會讓父母更加焦慮,有可能會發展為第一類父母。
第三類是視而不見。這類父母善於使用否認的自我防禦機制,在面對自己無法理解和處理的狀況時,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慌張,往往會否認問題的存在。他們會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只是小孩子鬧鬧情緒,放著不管也會好起來。面對這種情況的孩子預後比前兩種稍稍好一些,因為父母起碼沒有成為自己新的壓力。但是同時,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關注,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父母不接受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辦呀?
1、瞭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知識在中國的普及度較低,患上未知疾病的病人往往被大家視為洪水猛獸,就像當年艾滋病人普遍遭遇到大眾的歧視一樣。對抑鬱症的不瞭解,會讓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同時也會讓父母和孩子揹負上一些不必要的病恥感。其實不止抑鬱症,父母應該多瞭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知識,如自閉症、多動症、焦慮症、強迫症、品行障礙等。
2、及時尋求幫助。患上抑鬱症的小孩可以從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身上得到專業的幫助。心理醫生主要給予藥物治療,心理諮詢師給予對話或遊戲治療。所有抑鬱的小孩都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但是否需要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得視小孩的嚴重程度而定。許多父母會擔心抗抑鬱藥會不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長期的損害,SSRI類抗抑鬱藥是溫和的藥物,可能會有食慾降低、乏力、口乾舌燥等即時的副作用,但不會給身體帶來長期的額負面影響。
3、給予孩子必要的心理支援。這需要父母放棄以往那些對孩子不利的應對方式,避免成為孩子新的壓力源。抑鬱症的病人需要理解和陪伴,不需要否定和逼問。當孩子抑鬱時,父母要有耐心,多傾聽孩子表達的想法,向他們傳遞希望,多花時間陪伴他們。
4、父母要從自己的身上去尋找原因。當孩子出現了抑鬱症的表現,自己是如何應對的,這種應對方式會導致怎樣的結果,自己為什麼會那樣做。父母需要處理自己的心結,才能成為孩子強大的後盾。
父母不接受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有病就治是理所當然的事,我想,應該沒什麼人比中國的父母在就醫這件事上更積極的了吧,孩子一有小感冒,馬上請假送去三甲醫院排隊掛號,不惜花費天價醫療費。難怪有人會說,華人在醫院揮金如土,毫不吝惜。但是,有一種病是中國的父母就醫積極性很低的,那就是兒童抑鬱症。
究其原因,便是父母不認為或者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鬱症。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理健康知識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較低。近年來,因為頻發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和幾位明星的不幸離世,抑鬱症這個詞逐漸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抑鬱症由此成為了自殺的代名詞。但抑鬱症對大眾來說始終是個遙遠的傳說,不願意承認它就會在身邊發生。而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父母對孩子得了抑鬱症這一事實的否認和防禦,這種應對方式,會阻礙父母正視事實,從而阻礙孩子得到正確的對待,父母通常責怪、打罵孩子或者採取忽視的態度,這些行為都會讓抑鬱症進一步惡化。
就算是在年輕一代中,能識別抑鬱症的人也不算多,更何況為人父母的上一代,接受的是比我們年輕人落後的教育,並且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對抑鬱症的瞭解自然會比較缺乏。辯識抑鬱症,需要了解抑鬱症的一些常見症狀,如茶飯不思、少語少動、悲觀、易哭泣、不能堅持完成事情、早醒、自殺念頭等。對抑鬱症認識甚少的父母,在察覺到孩子抑鬱症的表現時,會把它們解釋為孩子在耍小脾氣、心情不好、或者懶。這樣一來,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支援,而且還被貼上性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相信了父母對自己的定位,自信心進一步被打擊,抑鬱症狀將會加重。
即使父母明白抑鬱症相關的基礎知識,也大抵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鬱症,這是因為對於心理類的疾病,華人普遍存在病恥感。心理問題道德化,這是華人的一個思維誤區,認為有心理疾病的人是低人一等的,是思想行為有問題的,並用“對與錯”的標準來評判他們。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父母自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心裡有問題。
父母的個人榮譽通常與孩子的健康、學業成就等相捆綁。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她們把大多數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就就是她們全部努力的成果,孩子得了抑鬱症,便是自己照顧不周的證明。而對於爸爸來說,男人都很在意自己的“種”乾不乾淨,孩子得了抑鬱症,會令父親覺得自己的基因不好,面子掛不住,所以父親對孩子得了抑鬱症也很排斥。因此,當意識到孩子心理不健康時,父母往往不冷靜,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表現出情緒化。
第一類是責怪、打罵。這類父母往往缺乏知識和相對各種狀況的對策,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行為時,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往往不去尋求解決方法,而是把責任歸結到孩子身上。其實孩子才是對自己的狀況一無所知的人,也是最絕望最痛苦的人,但是得到的卻是來自父母的不解,“你別再給我鬧了,好好上學去”、“我怎麼生了個你這樣的孩子”,這樣的話語,會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內心,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最信任的人。
第二類是過度保護。這類父母內心很焦慮,一得知孩子情況不對,便大題小作。因為存在病恥感,他們不會認為孩子得了抑鬱症,而是覺得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不好的對待,如老師的打罵、同學的欺負等。他們往往逼問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想為孩子解決問題,但是孩子什麼都不會說。孩子的這種態度,往往會讓父母更加焦慮,有可能會發展為第一類父母。
第三類是視而不見。這類父母善於使用否認的自我防禦機制,在面對自己無法理解和處理的狀況時,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慌張,往往會否認問題的存在。他們會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只是小孩子鬧鬧情緒,放著不管也會好起來。面對這種情況的孩子預後比前兩種稍稍好一些,因為父母起碼沒有成為自己新的壓力。但是同時,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關注,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父母不接受孩子得了抑鬱症,怎麼辦呀?
1、瞭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知識在中國的普及度較低,患上未知疾病的病人往往被大家視為洪水猛獸,就像當年艾滋病人普遍遭遇到大眾的歧視一樣。對抑鬱症的不瞭解,會讓抑鬱症的孩子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同時也會讓父母和孩子揹負上一些不必要的病恥感。其實不止抑鬱症,父母應該多瞭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知識,如自閉症、多動症、焦慮症、強迫症、品行障礙等。
2、及時尋求幫助。患上抑鬱症的小孩可以從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身上得到專業的幫助。心理醫生主要給予藥物治療,心理諮詢師給予對話或遊戲治療。所有抑鬱的小孩都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但是否需要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得視小孩的嚴重程度而定。許多父母會擔心抗抑鬱藥會不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長期的損害,SSRI類抗抑鬱藥是溫和的藥物,可能會有食慾降低、乏力、口乾舌燥等即時的副作用,但不會給身體帶來長期的額負面影響。
3、給予孩子必要的心理支援。這需要父母放棄以往那些對孩子不利的應對方式,避免成為孩子新的壓力源。抑鬱症的病人需要理解和陪伴,不需要否定和逼問。當孩子抑鬱時,父母要有耐心,多傾聽孩子表達的想法,向他們傳遞希望,多花時間陪伴他們。
4、父母要從自己的身上去尋找原因。當孩子出現了抑鬱症的表現,自己是如何應對的,這種應對方式會導致怎樣的結果,自己為什麼會那樣做。父母需要處理自己的心結,才能成為孩子強大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