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狼文史工作室
-
2 # 大偉hello
首先,任何君王都會厭惡揣測聖意的臣子,表現自我盈滿張揚,意味著有星掩月暉之嫌,君主本來就自詡天子,你讓君王的思想在大臣面前裸奔,豈能容爾。其次,楊修在政治上是失敗者,作為曹植的智囊,主子奪嫡的失敗意味著政治已然失勢再無靠山,在這場政治漩渦中追隨曹植的人在曹操眼裡都失去了價值,一個沒有賭資輸的精光牌品口碑不良的賭鬼,賭場老闆容你何用?再次,楊修是個政治不成熟的人,連政客都不算,只有小聰明在曹操面前賣弄,做等著挨槍子兒的出頭鳥,卻不懂如何利用平衡各方勢力,助曹植遊走於各個派系之間,且在安邦定國的大計上並無建樹和貢獻,倒像一隻叫的好聽的金絲雀,就像蔡英文一樣天天喊口號破舊卻又不懂如何立新,空有想法豪無路線,腹中空空。
-
3 # 不瞎囉囉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當數古代知識分子遭受迫害打擊,最為典型的惡性冤案,楊修到了陰間仍會耿耿於懷,其冤魂不會輕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還是從這樁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幾大困惑與反思來:
-
4 # 阿爾伯特看世界
楊修 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從描述上來看似乎並沒有負面評價。因為這是我們作為後世人或者說局外人的角度給他的評價。 而在曹操的角度,其實楊修就無法如此全面的展露自己的優秀。
曹操曾在和楊修父親楊彪信中說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既欲直繩,顧頗恨恨。 所以在曹操看來楊修是個和自己不同心的人,想要糾正他時候,卻得到他的嫉恨。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楊修的作死故事更多,其中一合酥、闊門事件、夢中殺人 雞肋事件,都是楊修一步步作死心路。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猶豫。自己兒子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派系。其中擁護曹植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謀臣,同時又是曹操的主簿,對曹植爭奪世子地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佔據先機,有多次機會能當上太子。在奪嫡問題上楊修從中興風作浪,曹操毫無疑問地加重對楊修的怨恨與猜忌。
續漢書 有白修與臨淄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楊修極聰明,但是卻對自己太自負,參與司馬門事件,犯了曹操的大忌,結果曹植也因此太子之位無望。
可以說楊修是從先天到後天都讓曹操一步步的加重了曹操對他的嫉恨使得曹操欲殺之而後快的人,所以對曹操而言,楊修必死。
回覆列表
首先,要糾正一點,“重用賢人”這詞並不是很確切。在任用人才上,曹操並不太關心這個人“賢”還是“不賢”,他最為講究的是“唯才是舉”。
曹操曾經多次釋出招募人才的令書,其中《求賢令》、《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等篇中,就明確指出“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對人才招攬上,可以說真是不拘一格,從來不問出處,不問品行。
既然是對人才這麼“飢渴”,這麼“無限制”,那麼曹操還為什麼要殺掉楊修呢?這自然是要從楊修自身去找尋的。
楊修,字德祖,弘農郡華陰人,他的家世很是顯赫,從曾祖父楊震開始直到父親楊彪四代人,擔任的都是漢王朝的太尉職務,被稱做是“四世太尉”。
家學淵源下,楊修本人也很是不賴,打小就聰明過人,學問紮實,為人又謙恭,處事又有分寸。建安年間,他就被推選為了孝廉,不久後改任為郎中,之後他又被曹操招募到了身邊擔任了丞相府的倉曹屬主簿。
楊修剛開始在丞相府工作時,表現很賣力,才能也很突出,因而受到曹操的器重。史書上記載,“是時,軍國多事,(楊)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很是顯然,楊修並不是像《世說新語》中介紹那般只會耍些小聰明,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是絕對入不了曹操法眼的,而“事皆稱意”說明,楊修還是能夠揣摩到曹操的心意,辦起事來很順溜。
正因為差事辦得好,深得大老闆曹操的信任,楊修成曹魏集團中的大紅人,“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而眾多人中楊修又與曹植交情特別深,多有書信往來。為很多人所忽略的,楊修與曹丕的感情也不錯,後來曹丕還常常帶著楊修送的劍出行。
然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卻是以洩漏機密為由,把楊修給殺了。臨死前,楊修也宣稱自己早就應該死了。
對於楊修的死,《三國志》給出的答案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有才策”,就是有才能了,才能大了就要殺,這似乎有些站不住腳,也與曹操的“唯才是舉”相違;“袁氏之甥”也有些說不通,曹魏集團中可是有著許多來自不同陣營的人,也不見得被殺的;只能落實到“終始之變”上來,這就涉及到了曹丕與曹植的立嗣之爭。
接班人的選擇上,曹操的兒子中最有希望的就是曹丕和曹植。雖然說楊修與兩人的關係都不錯,從行為上來看,楊修還是和曹植走得比較近些,而我們所知道的,最終是曹丕接了曹操的班的。為了鞏固曹丕的權勢,作為曹植的助力,曹操自然是要將楊修除去的。
歷史上但凡加入了奪嫡之爭的人,如果站錯了位,基本上都是沒有好果子吃的。楊修的可悲就是在於此,其實後來他也意識到了這點,他也想過退出,“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但是已經晚了,所以在臨死前他也是明白自己的取死之道的。
曹操本來就是對楊家看不慣,雙方的政治理念本就不同,當年因為政見不同,曹操就想除掉楊修的父親楊彪,後在孔融勸說下才改變念頭。楊修的政治觀點更接近於他父親楊彪的思想,這也是曹操所不忍受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楊修實在是太會“揣摩上意”了。先前在做主薄時,他就很瞭解曹操的心思,後來為曹植出力,每當曹操考問曹植,他都能依據著曹操當時的所思所想,幫助曹植完美過關。
做為上位者最怕就是身邊人能夠看透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行為決斷有著明確的預判,並因此而能夠掌握到自身的動向。這樣的人實在是不能留的,說不好哪天做點出格的事來,就把你給吃地死死的,而楊修有著這種才能,不知道藏拙卻是明顯地展現出來,那就是在作死了。
楊修死後,不多久後,曹操也死了,曹丕順利接班,曹家的江山也貌似更為鞏固了。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