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江東汪郎
李鴻章被人稱為“東方俾斯麥”,帽子確實戴得很高,然而他並沒有實現中國的強國之夢,反而使國家淪為列強瓜分的物件。
李鴻章在外交上的失敗有三個原因,我只說其中一個,即:試圖利用談判解決爭端,並幼稚的認為歐美列強也會遵守一紙合約,也就是“保全和局”的外交思想。
1894年前的中國不強但也不弱,但因為李鴻章的外交失誤,導致中國沒有了翻身的可能,也使他自己成為滿清第一背鍋俠,背上了賣國賊的歷史罵名!
過於強調“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的主張,使滿清政府永遠處於被動的局面!說李鴻章不愛國那是汙衊他的,只是他的愛國總有妥協的一面,本質上還是沒有看透西方列強的強盜邏輯!
在外交上,他秉持“保全和局”的思想,堅持“明是和局,必陰為備戰,庶和可速成而經久”。
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實際的外交過程中,只有和局,沒有備戰,而且和局又有喪權辱國的時候,這就是李鴻章被指責的重要原因。
而這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和1894年的中日戰爭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在李鴻章看來,西方列強是講究律法和規則的。他希望以不平等條約作為對列強的約束,一廂情願的以為只要遵守條約,列強就無機可乘。
但李鴻章根本就不知道那群強盜的思維,它們總是貪得無厭,總能找到理由開戰,並透過新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獲取新的利益。
而按照李鴻章的和局思想,只能一次次承認和執行這些新的不平等條約以求苟安。這種惡性迴圈帶來的後果就是將國家陷入主權不斷淪喪的深淵!
以中法戰爭為例,中國喪失了第一次崛起的機會。中法戰爭爆發期間,左宗棠就上書清政府,提出了“越事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的主張,他支援力戰。
但此時的滿清政府被李鴻章“和局”的外交思想所控制,換句話說慈禧和李鴻章並不想戰。
即使在鎮南關大捷的情況下,清政府還是選擇了妥協,一紙《中法新約》丟失了越南的宗主權,打開了西南邊陲的大門。
正是這條新約,留下了“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歷史遺憾!
其實縱觀當時的世界格局,如果清王朝真的能夠堅持下去,是可以擺脫被殖民的命運,可惜統治者的目光決定了國家的命運。
-
3 # 天上的星星ABCD
記住中國外交失敗都是因為不懂別國文化……不懂別人的處事方式……不明白別人所描述的意思……當然別國也不懂中國文化……各自表達的都不一樣……中國缺人才嗎?中國缺錢嗎?中國缺文化嗎?什麼都不缺,只缺彼此瞭解……只欠缺問……只欠缺解釋……只欠缺集眾廣思
回覆列表
李鴻章外交失敗的主因不是弱國無外交,1894年之前的中國並非弱國,當然也不是強國。日後變成弱國,正是慈禧和李鴻章要承擔第一第二責任。
至於其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有三,本文只說一個即:對西方列強入侵本質沒有看清,妄圖用所謂的“國際法”來制衡西方列強;同時利用“以夷制夷”的思想,玩弄自己的小聰明。
關於本文延伸閱讀可詳見本人對“如何看待左宗棠和李鴻章‘路線’之爭”一文地回答。
(1)迷信國際法背後的“以夷制夷”思想錯誤
從1860年代到1880年代,李鴻章遍請外華人翻譯國外的法律書籍,希望熟悉外華人的思想和行為,美華人宣揚的所謂的“國際法”,讓李鴻章看到了某種希望,最終,他希望在法律上、法院上、談判中利用“國際法”逼退外敵。
最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聽說清政府要派李鴻章來談判,威廉給德國方面發電報:這條老狗,專事挑撥,殺了他。要知道這離李鴻章受到超高規格接待沒幾年。參閱“如何看待李鴻章訪歐美時得到的超規格待遇”這一問題。
魏源的思想是“學習西方的好的技術圖以自強後對付外敵”,李鴻章卻只有前者而沒有後者。同時,魏源在“師夷長技”的同時從來沒有否定過“自造”達到自強。
(2)以琉球變為沖繩為例,談李鴻章對“國際法”的迷信
李鴻章從1870年和世界各國簽訂的條約多達24項。其間,1875年9月20日,日軍再次進攻北韓江華島,作為北韓的宗主國中國和日本便展開了外交戰。
在這一外交戰中,李鴻章仍然希望用“國家法”來壓日本。例如,他對駐中國公使森有禮展開了如下的類似對話:
森有禮:據我看來,合約沒甚用處。
李鴻章:兩國和好,全憑條約,何說沒用?
森有禮:合約不過為通商事,可以照辦。至國家事只看誰的能力強,不必盡依著條約。
李鴻章:此是謬論,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
森有禮:萬國公法,也可不用。
李鴻章:違背公法,將為萬國所不容。
說著,指著桌上的酒杯繼續說:和是和氣,約是約束。人的心如這酒杯圍住了這酒,不教氾濫。
森有禮:這和氣無孔不入,有縫即去,杯子如何攔得住?
李鴻章:森大人年少氣盛,發此謬論。
李鴻章最終找到了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出面調解,與日本議定了“中日分治琉球”條約。但正如森有禮所說,只看權勢不看什麼功法。1879年,日本將琉球改為沖繩縣。自朱元璋開始就屬於中國藩屬國的琉球,在500年後成為日本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