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糖類絕大部分是澱粉,此外還有少量的蔗糖、乳糖等。食物中的澱粉等經過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以後,有以下三種變化:第一,一部分葡萄糖隨血液迴圈運往全身各處,在細胞中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第二,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除了供細胞利用外,多餘的部分可以被肝臟和肌肉等組織合成糖元而儲存起來。當血糖含量由於消耗而逐漸降低時,肝臟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並且陸續釋放到血液中,以便維持血糖含量的相對穩定。肌肉中的肌糖元則是作為能源物質,供給肌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第三,除了上述變化外,如果還有多餘的葡萄糖,這部分葡萄糖可以轉變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食物中的脂類主要是脂肪(甘油三酯),同時還有少量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腦磷脂)和膽固醇。食物中的脂肪在人和動物體內經過消化,以甘油和脂肪酸的形式被吸收以後,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著血液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在各組織器官中發生以下兩種變化:第一,在皮下結締組織、腹腔大網膜和腸繫膜等處儲存起來,常以脂肪組織的形式存在。第二,在肝臟和肌肉等處再度分解成為甘油和脂肪酸等,然後直接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或者轉變為糖元等。 人和動物體內的磷脂,只有一小部分直接來自食物,大部分是在體內各組織細胞中合成的。合成磷脂的原料是甘油、脂肪酸、磷酸、膽鹼或膽胺等。磷脂參與構成機體的組織,是構成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以及神經髓鞘的主要成分。當磷脂在體內分解時,所分解的產物中的甘油和脂肪酸,既可以被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也可以轉變成脂肪。 人和動物體內的膽固醇,除少量來自動物性食物外,主要在體內合成,而肝臟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器官。膽固醇在體內發生以下兩種變化:第一,參與構成機體的組織,是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以及神經髓鞘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二,轉化成其他一些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等)、維生素D3和膽汁酸。 血漿中所含的脂類統稱為血脂。它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以及遊離脂肪酸等。血脂的含量一般受膳食、年齡、性別、職業以及代謝等的影響,波動範圍較大。中國正常成年人空腹(12h~14h)時主要的血脂含量見左表。臨床上將空腹時血脂含量超出正常上限並且持續升高的症狀,叫做高血脂症。臨床研究表明,血漿中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長時間過高,就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此外,糖尿病等疾病患者的血脂含量也會明顯升高,因此,測定血脂含量可以作為診斷某些疾病的依據之一。 食物中的蛋白質,既有來自穀類、豆類等作物的植物性蛋白質,又有來自肉、蛋、奶的動物性蛋白質。蛋白質在人和動物的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各種氨基酸。氨基酸被吸收以後,有以下四種變化:第一,直接被用來合成各種組織蛋白質,例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肌肉細胞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等。有些組織蛋白質的合成速度是非常快的,例如,老鼠的肝臟被部分切除以後,可以在10d~20d內恢復原狀。又如,用同位素測定的方法可以知道,人的肝臟蛋白質和血漿蛋白質,大約十天就更新一半。第二,有些細胞除了能合成組織蛋白質以外,還能合成一些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特殊蛋白質。例如,肝細胞能夠合成血漿蛋白中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消化腺上皮細胞能夠合成消化酶;某些內分泌細胞能夠合成蛋白質類激素等。第三,透過氨基轉換作用,把氨基轉移給其他化合物,可以形成新的氨基酸。例如,穀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轉氨酶(GPT)的催化下,穀氨酸的氨基轉移給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和另一種酮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稱為非必需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不能在人和動物體的細胞內合成,只能夠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例如,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種: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和纈氨酸。第四,透過脫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成為含氮部分(也就是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為糖類和脂肪。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在同一細胞內,是同時進行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例如,糖類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如丙酮酸),可以透過轉氨基作用,生成相對應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於糖類分解時不能產生與必需氨基酸相對應的中間產物,因此,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透過脫氨基作用等,轉化成糖類。例如,丙氨酸可以透過脫氨基作用先形成丙酮酸,再轉化成糖類。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例如,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成脂類。不僅如此,各種代謝物之間的轉化程度也是有明顯差異的,例如,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除了能轉化外,還相互制約著。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類氧化分解供給的,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供能不足時,才由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供給能量,保證機體的能量需要。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都不足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而當大量攝入糖類和脂肪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減少。
食物中的糖類絕大部分是澱粉,此外還有少量的蔗糖、乳糖等。食物中的澱粉等經過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以後,有以下三種變化:第一,一部分葡萄糖隨血液迴圈運往全身各處,在細胞中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第二,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除了供細胞利用外,多餘的部分可以被肝臟和肌肉等組織合成糖元而儲存起來。當血糖含量由於消耗而逐漸降低時,肝臟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並且陸續釋放到血液中,以便維持血糖含量的相對穩定。肌肉中的肌糖元則是作為能源物質,供給肌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第三,除了上述變化外,如果還有多餘的葡萄糖,這部分葡萄糖可以轉變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食物中的脂類主要是脂肪(甘油三酯),同時還有少量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腦磷脂)和膽固醇。食物中的脂肪在人和動物體內經過消化,以甘油和脂肪酸的形式被吸收以後,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著血液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在各組織器官中發生以下兩種變化:第一,在皮下結締組織、腹腔大網膜和腸繫膜等處儲存起來,常以脂肪組織的形式存在。第二,在肝臟和肌肉等處再度分解成為甘油和脂肪酸等,然後直接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或者轉變為糖元等。 人和動物體內的磷脂,只有一小部分直接來自食物,大部分是在體內各組織細胞中合成的。合成磷脂的原料是甘油、脂肪酸、磷酸、膽鹼或膽胺等。磷脂參與構成機體的組織,是構成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以及神經髓鞘的主要成分。當磷脂在體內分解時,所分解的產物中的甘油和脂肪酸,既可以被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也可以轉變成脂肪。 人和動物體內的膽固醇,除少量來自動物性食物外,主要在體內合成,而肝臟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器官。膽固醇在體內發生以下兩種變化:第一,參與構成機體的組織,是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以及神經髓鞘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二,轉化成其他一些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等)、維生素D3和膽汁酸。 血漿中所含的脂類統稱為血脂。它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以及遊離脂肪酸等。血脂的含量一般受膳食、年齡、性別、職業以及代謝等的影響,波動範圍較大。中國正常成年人空腹(12h~14h)時主要的血脂含量見左表。臨床上將空腹時血脂含量超出正常上限並且持續升高的症狀,叫做高血脂症。臨床研究表明,血漿中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長時間過高,就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此外,糖尿病等疾病患者的血脂含量也會明顯升高,因此,測定血脂含量可以作為診斷某些疾病的依據之一。 食物中的蛋白質,既有來自穀類、豆類等作物的植物性蛋白質,又有來自肉、蛋、奶的動物性蛋白質。蛋白質在人和動物的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各種氨基酸。氨基酸被吸收以後,有以下四種變化:第一,直接被用來合成各種組織蛋白質,例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肌肉細胞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等。有些組織蛋白質的合成速度是非常快的,例如,老鼠的肝臟被部分切除以後,可以在10d~20d內恢復原狀。又如,用同位素測定的方法可以知道,人的肝臟蛋白質和血漿蛋白質,大約十天就更新一半。第二,有些細胞除了能合成組織蛋白質以外,還能合成一些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特殊蛋白質。例如,肝細胞能夠合成血漿蛋白中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消化腺上皮細胞能夠合成消化酶;某些內分泌細胞能夠合成蛋白質類激素等。第三,透過氨基轉換作用,把氨基轉移給其他化合物,可以形成新的氨基酸。例如,穀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轉氨酶(GPT)的催化下,穀氨酸的氨基轉移給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和另一種酮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稱為非必需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不能在人和動物體的細胞內合成,只能夠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例如,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種: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和纈氨酸。第四,透過脫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成為含氮部分(也就是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為糖類和脂肪。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在同一細胞內,是同時進行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例如,糖類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如丙酮酸),可以透過轉氨基作用,生成相對應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於糖類分解時不能產生與必需氨基酸相對應的中間產物,因此,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透過脫氨基作用等,轉化成糖類。例如,丙氨酸可以透過脫氨基作用先形成丙酮酸,再轉化成糖類。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例如,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成脂類。不僅如此,各種代謝物之間的轉化程度也是有明顯差異的,例如,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除了能轉化外,還相互制約著。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類氧化分解供給的,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供能不足時,才由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供給能量,保證機體的能量需要。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都不足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而當大量攝入糖類和脂肪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