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媽談育兒
-
2 # dadazhu1
(1)家長應該多注意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說話聊天,一方面在家庭裡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幫孩子分析和正確對待他與同學的矛盾。
(2)不要放任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存在不願交往的現象,要及時幫助孩子,一方面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讓他在親身實踐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
(3)家長應和老師多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情況,也多反映孩子的情況,在避免更大傷害的同時,共同為孩子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能儘快融人集體之中。
(4)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有了點滴的進步,家長要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適當的時候,更可以大大地嘉獎一番。相反,倘若孩子的舉動影響到了周邊的小朋友,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找機會與孩子溝通。 家長的交往習慣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學會交往,而不是替孩子“拉攏”同學。孩子有被孤立的情況時,家長要及時解決,否則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陰影。
-
3 # 洋蔥叔叔有故事
很多寶媽寶爸都擔心孩子的社交能力,不知道怎麼培養,我給你幾點建議:
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放棄“圈養”,讓孩子多與父母參與社會活動,日常去哪裡就帶上他,不用刻意教什麼,孩子自然會悟出道理。擁有豐富社會經驗的父母及日常的為人處事,會在無形中傳授給孩子。
只要天氣好,每天都應該讓寶寶到戶外活動,一來可以認識許多事物,二來可以接觸很多不同的面孔。對這些面孔,開始寶寶會懼怕,但時間長了,就漸漸不害怕了。父母們還可以多參加一些活動,增加孩子的參與意識,擴大孩子和同齡人的社交範圍,學會在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相處。
別隨意干涉孩子的意願,孩子的可塑性很大,難以變化的常常是成人的態度。家長要讓孩子儘量自由、放鬆地遊戲、學習,少批評、多鼓勵。
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
如果帶孩子去公園或遊樂場玩,就讓孩子自由地玩,別隨意干涉或見到孩子間略有爭執就上去制止。
從身邊的這些細節做起,寶寶在六七個月到一歲左右,處在社交性參考的發育階段,遇到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會先參考熟悉面孔的反應以尋求保護,這是正常的。
但如果寶寶太過怕生,家人須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在平時照顧中,父母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1、別急著讓陌生人抱孩子
家中來了陌生人,不要急於將寶寶抱到陌生人面前,介紹給客人,也不要讓客人抱孩子,不然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安全感,他會因為緊張和懼怕出現哭鬧。
這時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大人們先交談,讓孩子有一段時間觀察和熟悉,漸漸的他的恐懼心理消退後,就會高興地和客人交往。如果孩子出現了哭鬧,立即抱他離遠一些,過一會兒再讓孩子接近客人。
2、孩子熟悉了新環境再玩
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可能會將你抓得更緊,這時,你不要離開孩子,而應當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認識新環境,並把新環境裡的一些有趣的東西指給孩子看,讓孩子摸一摸,使孩子對陌生的環境逐漸熟悉起來。等寶寶熟悉之後,就能放開手腳玩了。
3、讓孩子先適應短暫分離
對孩子來說:不在眼前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寶寶3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和寶寶玩藏貓貓的遊戲,這就使寶寶初步理解,看不到的東西不是不存在,而是暫時看不見。寶寶八九個月的時候,你就可以躲得遠一些,比如躲在門後邊或藏到其他房間,讓寶寶適應與你有短時間的分別,並逐步和其他看護的人建立起信任。這樣寶寶就不會只纏住一個人不放。
-
4 # 胡哥聊育兒
孩子的交際能力需要從小打下基礎,寶貝父母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寶寶的交際能力:
1.幼兒時期,爸媽語言影響,爸媽有意識的多和寶貝進行交流,不僅可以給孩子提供語言環境,同時一會促進寶貝說話能力。
2.多走出去。交際能力顧名思義還是要與人交流,多去公園,遊樂場所,讓他多和其他寶貝一起玩耍,增加交流機會。
3.寶貝需求的及時反饋。當寶貝有需求時,爸媽的及時反饋,會增加寶貝的交流意願。
4.家庭教育中培養分享能力。多去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食物等,學會分享的能力。
5.舞臺展現。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可以上舞臺,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勇氣,更能鍛鍊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回覆列表
孩子的交際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家長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啟發帶動的,多讓孩子接觸同齡的孩子,在人多的場合多鍛鍊口才,和不同性格喜好的孩子做朋友,同時多讀書,增加知識也很重要,這是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