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22908130270

    白細胞是人體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血細胞。它具有吞噬異物併產生抗體,防止病原體的入侵的作用。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機體會反饋性地產生比非炎症狀態時更多的白細胞,這些白細胞透過變形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從而消除炎症,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說道“白細胞增高是身體有炎症了”。

    白細胞分為五類

      中性白細胞:正常為0.5-0.7,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淋巴細胞:正常為0.2-0.4,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面板病;

      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075,臨床意義不大;

      單核細胞:正常為0.01-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白細胞增多的臨床意義

    1、生理

    主要見於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後等。新生兒及嬰兒明顯高於成人。

    2、病理性

    急性化膿性感染(膿腫、腦膜炎、肺炎闌尾炎扁桃體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腦炎)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嚴重燒傷,急性大出血,惡性腫瘤及某些金屬(如鉛、汞等)中毒生理性增高見於新生兒月經期,分娩,情緒變化及注射腎上腺素後等。

    3、藥物性

    如紅黴素、頭孢、兒茶酚胺類藥、糖皮質激素等。

    此外,白細胞計數在安靜和放鬆狀態下較低、活動和餐後又會一定程度增高,下午又較上午偏高,有時一天之內的變化甚至可以相差到一倍。因此建議到醫院做血常規化驗時,應儘量保持在平靜狀態下,複查時應儘量安排在相同的時間段內,其結果才更具參考價值和可比性。

    總之,血常規中白細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於上述生理因素或藥物、某些疾病所致。

    白細胞減少不一定是免疫力下降

    白細胞減少是不是意味著人類的免疫功能下降、是不是更容易生病,還要看白細胞的減少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人體的白細胞主要分佈在骨髓、血管和組織三個部分,這其實也是白細胞生命的三個階段。骨髓是白細胞生成、分化成熟並儲存的地方,是大本營;組織是白細胞衝鋒陷陣並最後壯烈犧牲的戰場;調動和運輸則在血管中。血管中白細胞有一半是流動的,一半則附著在血管壁上相對不動,我們化驗出數字的是那流動的一半,這佔白細胞總數的多少呢?出乎你的想象,只有0.3%。白細胞在血管中只是匆匆過客,正如戰士在運輸列車中一樣。由於這流動的部分變數極多,我們化驗出的數字並不總能精確的代表人體白細胞的總數,這好比街上的人流並不代表城市的總人口一樣。街上的人少,可能大家都呆在樓房裡,這就叫假性白細胞減少。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刺激,比如腎上腺素實驗。就像在街上放煙花舞獅子,街上的人流立刻就會多起來一樣。當然並非都有這樣刺激的必要,我們往往憑經驗就可以判斷,總人口並不少。這種生理性的白細胞減少,並不一定說明免疫功能降低了。

    白細胞為啥會減少?原因有很多

    常見的病理性白細胞減少是由於化療藥或者放療過程中骨髓受到抑制導致的。還有的常用的藥物如解熱鎮痛藥、抗生素等幾乎都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此外感染、免疫、遺傳等也是白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當然還有很多病人找不出特定原因。

    炎症

    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禦反應稱為炎症。炎症是損傷和抗損傷的統一過程。

    (1)區域性臨床特徵: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症的區域性表現的機制:①組織發紅是由於區域性小血管呈明顯而持續性擴張引起;②腫脹的主要原因是區域性炎症性充血和滲出物積聚;③局部發熱是因為發生於體表或接近面板的炎症區域性血流量增多,代謝增快,表面溫度升高;④區域性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炎性介質緩激肽和某些前列腺素直接作用神經末梢時引起的疼痛。區域性水腫和滲出物積聚引起組織內張力增高也可能是疼痛的重要因素;⑤區域性功能障礙是由於疼痛而反射性地抑制肌肉活動,以及區域性水腫使活動受限所致。

    (2)全身反應:發熱和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多。但某些病毒性感染和傷寒等炎症可出現白細胞計數降低。

    白細胞的滲出和吞噬作用:是炎症防禦反應最重要的一環。白細胞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游出過程(邊集、粘著、游出和化學趨化作用)到達炎症灶,在局部發揮防禦作用(吞噬、免疫作用),當然也有一定的組織損傷作用。吞噬細胞主要包括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二者在炎症灶發揮吞噬和釋放酶的作用。其中,吞噬過程包括:①識別和附著;②吞入;③殺傷或降解。致炎因子的不同,滲出的白細胞也不同:常見的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以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細胞為主;在一些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則以嗜酸性粒細胞滲出為主。

    凡能夠引起組織和細胞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症的原因。包括:①物理性因子,如高熱、低溫、放射線及紫外線等;②化學性因子,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化學物質;③生物性因子,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等為炎症最常見的原因;④壞死組織;⑤變態反應或異常免疫反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鐵和熟鐵的區別是什麼,具體是怎麼區分的,二者能否焊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