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車事

    車子原帶的輪轂最合適。大輪轂會讓車子看起來很霸氣,好看,拉風,引人側目,但是這樣一來輪胎扁平率就低了。為了配上大輪轂,輪胎必須要寬一些,薄一些。相應的抓地能力提高,高速行駛也更加平穩,車子過彎的時候側傾幅度要小一些,既滿足了操控性,又滿足了對外觀的要求。

    例如當年的K5,正是憑藉著大輪轂收割了不少俊男靚女。但是大輪轂不止優點多多,同樣缺點也是多多。首先輪轂增大會加大車輪的慣性。慣性加大後會影響車子的加速效能和延長剎車制動距離。由於慣性大,車子加速的時候,輪胎轉速上升的慢,輪胎轉的慢那麼車子提速自然也就慢了!並且由於寬大的輪胎使輪胎對地面摩擦力增強,也意味這去要更多的能量來驅動。油耗自然會增加。

    另外輪胎的胎壁過薄也會使汽車的減震舒適性降低,走在坑窪的道路上會使乘客不舒服。不能有效的過濾來自路面的震動,甚至在受到外力衝擊後很容易發生爆胎的現象,安全係數大大降低。最後大輪轂帶來的是成本上升,最終售價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輪轂大小,廠家早根據車型動力等資料已設計好,私人改裝的時候儘量不要改動尺寸。

  • 2 # 流浪者越野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個人的偏好!

    一般而言,同一款車型的不同配置中,輪轂越大,輪胎的扁平比越小,就會有以下方面的差異:

    *輪轂越大,輪胎扁平比越小,車輪的響應時間越短,操控性會更好;扁平比越小,輪胎的減震效果越差,舒適性會下降

    *輪轂越小,輪胎扁平比越大,車輪的響應時間滯後,操控性會下降;舒適性會提高;

    至於孰優孰劣,還要看車主自身的偏好以及經濟預算。

    比如只是城市道路上下班用,由於車速較低輪轂大小對操控的影響差異不大,可能外觀的需求會主導選擇。

    一些車主,為了滿足外觀及操控需求把195/65R15輪胎,升級到215/45R17——舒適度降低,制動操控更佳。

    目前整個行業的趨勢是中高檔私家車輪轂向17/18/20英寸主導方向發展,甚至部分車型出現21/22英寸輪轂;經濟性車輛還是以15/16英寸為主導。

  • 3 # M小哥哥

    問這個問題的人有三種,分別而論之.

    1、愛美者,能為愛美而買單的人:改裝車是一個費錢的活,一套輪轂帶輪胎隨便就要一兩萬。 大輪轂很漂亮,但也就意味著過坑時要萬分小心,很容易搞爆胎。 能為愛美而買單的人,建議換進口鍛造輪轂,不要貪便宜。

    2、愛美卻不願意花錢者:此類同學多加一些車友會就好了,實際瞭解

    3、純粹圍觀者: 跳過吧,看了也白看!

    下圖附幾張F20改輪轂的效果對比,改之前原廠R16,改之後RAYS R19(配245寬胎)

    鮮明對比

    改後45度效果

  • 4 # 車解讀

    影響肯定有,對於油耗、懸掛、駕駛體驗感都有,但總的來說差距真不大,下面給大家看一組寶馬X6的車輪轂改裝案例。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顏值高的東西總是很受歡迎,很多車主在買車時都願意加價選運動套裝,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愛車更好看些,對車子外觀顏值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輪胎跟輪轂,頂級超跑一般都是20寸以上輪轂加扁平胎,造型非常運動,耐用程度也絲毫不差,缺點就是價格太貴。

    14款寶馬X6原廠是19寸五幅輪圈,換上20寸的鍛造輪轂後車主表示:沒想到差距這麼大,瞬間就是低配跟高配的視覺衝擊。其實玩過改裝的車友都知道,一般區分高低配車在外觀上就是看輪轂跟排氣孔,內飾配置如果不用的話是根本體現不出來的。

    類似於寶馬X6這種高階SUV,四個原廠高效能輪轂就要好幾萬,而後期自己換裝一套則是要便宜很多。

    寶馬X6在豪華SUV車型中是比較獨樹一幟的存在,憑藉著掀背式外觀而走紅,車子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厚重,車門、底盤、輪轂都有這種感覺,整車重量達到了2.2噸,安全性可想而知。

    車子前臉有天使眼大燈,LED日間行車燈的光源還是黃色,引擎蓋跟翼子板非常圓潤,跟賓士G Class有著截然相反的風格。

    車內設計還是以家族式風格為主,扶手位置有雞腿檔把、電子駐車、ESP開關鍵、音量調節旋鈕等等,外層有一圈摩卡色的真皮包裹,整體檔次還是偏向於豪華的。

    小編查了一下14款的寶馬X6資料,當時全系只有一臺運動型,指導價為98.36萬,雖說是叫運動型,但整車卻沒有M運動套件,因此輪轂還是五幅式,方向盤也沒有丁字形設計,不過車子內部配置還是比較先進的,前後都有倒車雷達,懸掛還有軟硬跟高低調節,標配了電吸門、電動後備箱、內外防眩目後視鏡等等,主駕駛為有方向盤電動調節跟抬頭顯示,畢竟是百萬級豪華SUV,配置放到現在也不會落伍。

    這塊半液晶的儀表盤非常炫酷,給車主的體驗感絲毫不輸全液晶,中間這塊行車顯示屏已經足夠用。

    這臺寶馬X6雖然沒有空氣懸掛,但底盤跟座椅還是偏舒適為主,車內隔音效果特別好,車門在關閉時就能感覺到一股厚重感。

    車子前排座椅有高低跟腰部支撐調節,標配了座椅記憶跟加熱功能,後排則是可以放倒,釋放出更多的空間。

    車子換了大尺寸輪轂後整體都煥然一新,如果拿原廠跟現在做比較,車價給人的感覺都最少提了幾十萬,另外很多車主覺得玩改裝會驗車不透過,其實改下車輪轂跟大燈是真的沒關係的,只要正常報備就可以了。

  • 5 # 菜又剛

    我剛好從18寸換到16寸,下圖我的車。

    原配是18寸輪轂輪胎型號為21545R18,被我換成原廠16寸輪轂輪胎型號20560R16,這兩款輪轂都是原廠的資料通用,就和大多數車的高低配差別一樣,低配的窄點厚點,高配的寬點薄點,但輪胎外徑都是相同的。那麼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要把高配的換成低配的呢?就是因為大輪轂胎太薄45的厚度難以勝任複雜路況,很多國道有坑,帶稜角的坑最為致命,下圖是我這個薄胎在速度五六十過的坑已經蛇咬胎壁開裂,還好沒爆胎否則非常危險

    18寸的我用了三年4.5w公里已經非常小心謹慎了還是無法避免有時會磕到,導致我4條胎面還有很厚的胎紋可是胎壁幾乎都受過傷,沒辦法為了安全也得提前換胎了,索性換了低配輪轂帶胎

    還一方面原因同品牌輪胎厚胎比薄胎便宜近一倍,例如米其林浩悅4 21545R18售價1099而20560R16售價499,另外一個16寸輪胎夠厚幾乎不會蛇咬胎壁,所以同樣路況較差壽命應該會比薄胎長,看到這裡你會覺得又便宜又好用沒的缺點嗎?

    當然有,大輪轂薄胎壞處是薄好處也是薄,除去外觀好看外,薄胎壁橫向變形量比起厚胎壁要小,能讓車車過彎側傾更小,指向響應更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效能車都會配一個大輪轂的原因,所以還是看用途,路況好追求操控選大輪轂配薄胎,追求經濟舒適耐用路況差就厚胎

  • 6 # 貓眼看車

    對於絕大多數車主來說,原車配備的輪轂尺寸就是最理想的,不需要刻意升級更大尺寸的輪轂,也不需要縮小輪轂尺寸,如果你買車就是為了代步和舒服,那麼輪轂尺寸小一點會更合適。

    尺寸略小的輪轂,需要配備扁平比略大的輪胎,扁平比是輪胎橫斷面高度與橫斷面最大寬度的比值,而扁平比越大,輪胎橫斷面高度就越大,也就是輪胎側面更厚一些,這種輪胎在行駛過程中,可以有更加寬泛的振動緩衝區,舒適性自然更高,對於家庭用車來說,舒適性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途自駕遊,而如果野外越野的話,高扁平比輪胎+小尺寸輪轂的組合,同樣可以避免強烈的衝擊,比如豐田PRADO等專業越野車,都會配備小尺寸輪轂,增大輪胎扁平比。

    而大尺寸輪轂的優勢主要是視覺效果出眾,比如現在好多車的高配版本都會提供大尺寸輪轂,甚至很多SUV也會如此,主要是考慮消費者大多數時間市區平坦路況行駛,根本沒有越野的需求。對於轎車來說,尤其是效能車,大尺寸輪轂可以顯著增強四條輪胎的抓地力和剎車效能,比如搭配21英寸輪轂的奧迪RS等效能車,同時也需要更寬的輪胎配合,對操控起到實質性提升,但犧牲的就是舒適性,畢竟胎壁太薄了,濾震效能肯定打折扣。

    綜上所述,如果你確實需要更加純粹的極致操控體驗,那麼在動力充沛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升級大尺寸輪轂和輪胎,如果就是上下班代步,那麼原車自帶的就很好。

  • 7 # 曉剛有輛車

    這還是要看個人的審美觀和汽車的使用環境。

    先不說輪轂大小,單就輪胎外直徑的大小來說,大的輪胎會讓整車從外觀上顯得更加霸氣。無論是越野車、SUV、轎車,還是跑車,輪胎大的話總顯得很霸氣。

    外直徑不變的情況下,大輪轂配扁胎,小輪轂配厚胎。

    從美感上講,如果汽車整體上比較厚重,個人覺得還是應該使用厚點的輪胎。比如越野車,SUV,皮卡,一般大點的轎車等,是不應該使用太扁的胎的,否則就有一種壯漢穿平底布鞋的感覺。如果是跑車或者是偏跑車風格的轎車,那就可以使用比較扁的輪胎。

    扁胎的優點:公路效能比較好,更適合高速行駛。防爆效能好,如果發生爆胎,汽車瞬間失控的機率小。扁胎的缺點也很明顯:價格貴,減震效果差,影響乘車的舒適性,在路況不好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輪胎和輪轂受損。

    厚胎的優點:價格相對扁胎便宜,減震效能好,乘車舒適性更好。透過效能好,可以適應不同的路況。 厚胎的缺點:高速效能沒那麼好。當然,只要不是開賽車,一般道路上是沒有問題的。行駛中如果發生爆胎,汽車會有大幅度的顛簸,失控的機率更高。

  • 8 # mirai1st

    我從19寸235換成21寸前265後295,薄了點,胎噪大了,油耗高了一個。換來的是剎車更好,理解駕駛更有信心。

  • 9 # 愛車大家說

    提起輪轂大小,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大輪轂更氣派,更美觀。如果你只瞭解這個,那麼買車時你很有可能吃虧。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輪轂,看完你會對輪轂大小有個新的認識。

    1、同一款車,輪轂大小並不影響車輪直徑

    上圖這三個輪子分別使用了19英寸、18英寸和17英寸的輪轂,但是輪子直徑幾乎沒有差別。差別在於輪胎的厚度。為了保證車輪直徑一致,輪轂越大就需要用更薄的輪胎,也就是扁平比更小的輪胎。

    圖中使用17英寸輪轂的車輪其輪胎最厚,而使用19英寸輪轂的車輪其輪胎最薄。這樣可以保證車輪一樣大。所以同一款車高配使用大輪轂,但車輪直徑是一樣大的。

    2、大輪轂操控性好

    上圖是高速過彎的F1賽車,可以看到其後輪輪胎已經發生變形了。高速過彎產生的強大離心力導致輪胎有剝離輪轂的趨勢。

    因為輪胎是有彈性的,轉彎時側向力會導致輪胎與輪轂在垂直方向發生一定的偏離,這種現象稱為輪胎側偏。

    輪胎抵抗側偏的能力稱為側偏剛度,輪胎扁平比越小,側偏剛度越大。而大輪轂剛好匹配的是低扁平比輪胎,所以其側偏剛度更大。

    車輛轉彎時如果輪胎側偏嚴重的話會導致循跡性變差、穩定性降低,影響操控。所以大輪轂和低扁平比的輪胎更有利於提升操控性。

    3、大輪轂駕駛樂趣豐富,省油

    大輪轂匹配的低扁平比輪胎很薄,行駛中變形量更小,因此滾動阻力更低,有助於降低油耗。而且低扁平比輪胎對路面的震動反饋比較豐富,駕駛員很容易可以察覺到路面狀況,而且轉向響應更快,駕駛樂趣更豐富。

    4、大輪轂舒適性差

    小輪轂匹配大扁平比輪胎,輪胎更厚,行駛中輪胎可以過濾掉很多震動。而大輪轂匹配的低扁平比輪胎更硬,輪胎對地面震動的過濾效果差,所以車開起來更顛。

    5、大輪轂更容易受傷

    大輪轂匹配的低扁平比輪胎很薄,輪轂離地更近,輪轂更容易損傷。

    特別是高速行駛中如果路面有坑窪,瞬間強烈的衝擊力會讓輪胎劇烈變形,而輪胎太薄,沒有足夠的變形量,很容易導致輪胎簾布層斷裂,輪胎報廢。有時候甚至會損傷輪轂。

    6、大輪轂使用成本高

    一方面是輪轂容易損傷,另一方面大輪轂匹配的低扁平比輪胎價格更貴,更換輪胎開支更大。

    所以說輪轂不是越大越好,根據自身需要,合適的才是最好。

  • 10 # 長不大高的韭菜

    很簡單,輪轂大,輪胎扁平比就高,雖然視覺會很好看,高速比較穩定,但是相對的乘坐舒適性也會差而且容易爆胎,特別是在中國這種沙井蓋地雷遍佈的馬路上,結果就是不停的在去修輪胎的路上。

    輪轂小,視覺上不好看,但是扁平比相對就低,扁平比低的好處是胎側壁比較厚,不容易爆胎,胎面也比較耐衝擊,乘坐舒適,走爛路比較安心,所以適合中國這種滿大街是坑的路面。呵呵

  • 11 # hahahusa

    汽車輪轂尺寸不是越大越好,輪轂大小要看車型定位來選擇。

    大尺寸輪轂外觀上更有衝擊性,美觀大氣也可以顯著增強四條輪胎的抓地力和剎車效能,同時也需要更寬的輪胎配合,對操控起到實質性提升,但犧牲的就是舒適性,畢竟胎壁太薄了,濾震效能肯定打折扣。而且價位更高,車輛更費油。

    沒有越野需求,只是家有代步的話,還是選擇原廠的輪轂。小輪轂 配合厚胎 操作性差一點,剎車和抓地能力低一些,可價格更低舒適性也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特朗的雙筒望遠鏡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