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49297827785

    “腳色”在宋代的官場是一個被廣泛應用的詞彙。比如在范仲淹的尺牘《與韓魏公》中:“其子得殿侍左班……曾申腳色狀,今上呈,如有指示安排處,乞留意。”這裡的“腳色狀”,就是一種履歷表,宋代人要進入仕途,都必須提交腳色狀。那麼宋代的腳色狀都填寫哪些內容呢? 據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記載:“初入仕,必具:鄉貫、戶頭、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若注授轉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崇觀間,即雲不繫元祐黨籍;紹興間,即雲不繫蔡京、童貫、朱勔、王黼等親屬;召保官結罪,慶元間人,加即不是偽學。”從中可以看出,腳色狀中包含了個人的主要履歷資訊以及政治立場。

    個人履歷及政治立場之所以用“腳色”這個詞,可能與“履歷”一樣都與“腳”有關,一個人所走過的路即是履歷,一個人腳所站的地方就是立場。而“色”指種類、類別,比如我們常說的“諸色人等”。腳色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背景、立場,成為一個人的身份標識。

    “腳”與“角”在現在的普通話裡是同音字,但在古代有區別,據《說文解字》:角,古嶽切,讀音相當於jue。腳,居勺切。讀音相當於jiao。但這兩種讀音即使在古代也是不太分明的,寫法上也會出現混亂。宋代朱熹《答任行甫書》說:“休致文字,不知要錄白繳申角色之類否?”這條宋人記載中的“角色”其實就是“腳色”,指代履歷。

    “腳色”出現在戲曲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演員所扮演的特定人物叫做腳色。如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記載:“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謂之女腳色。”在戲曲中,“腳色”普遍寫為“角色”是比較晚的事情。雖然在朱熹書信、部分元曲以及清代的部分書籍中可以看到“角色”一詞,如清代黃旛綽《梨園原》中有所謂“王大梁詳論角色”等,但從詞彙的使用上來說不佔主流、不夠普及。直到19世紀末,上海《申報》對戲曲的報道仍採用“腳色”一詞,而1907年8月22日的《申報》出現了“李春來慎重角色”,此後《申報》的報道多采用“角色”一詞。漸漸地,“角色”逐漸替代了“腳色”,成為更通行、更標準的寫法。

    “角色”在戲曲詞彙中站穩腳跟後,隨著戲曲及後來的影視作品影響的日益擴大,角色一詞又被引申到其他領域,我們常說要當好工作中的配角,這裡角色的含義又包含著身份了。如此一來,“角色”(腳色)由原來的表示身份類別,逐漸演變為戲曲詞彙,輪迴一番又回到了它的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遮天中的太古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