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
2 # 鯉波說史
法,是從禮中分化出來的,最早的法是禹貢。法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管子,他主張禮法並用,開始法都是習慣法,後來子產鑄刑書,這是第一部成文法。受到了孔子的批評。
到戰國,法家唱主角,李悝作法經,分六章,戰國改革最徹底的是商鞅變法,後期的韓非子、李斯,他們都為秦的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
法,是從禮中分化出來的,最早的法是禹貢。法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管子,他主張禮法並用,開始法都是習慣法,後來子產鑄刑書,這是第一部成文法。受到了孔子的批評。
到戰國,法家唱主角,李悝作法經,分六章,戰國改革最徹底的是商鞅變法,後期的韓非子、李斯,他們都為秦的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
法家在秦始皇時期是沒有這個稱呼的,他們在儒教國家存在,一般打的都是道家的旗號。
而道家,本質上是屬於貴族階層,而且由於當時的國家管理體制有政教合一的意味,所以在儒教國家管理體系中,他們也偏重於祭祀,屬於祭司階層,所以人們往往稱之為道士、方士或術士。
道字的本義,就是人群行進過程中為首之人的含義,就像猴群有猴王,馬群有馬王,蜂群有蜂王,這個“為首”的族群領袖(人王)指明大家行動的方向,這就是“道”,領袖是成為了東方族群信仰核心的。
以後進一步延伸,“道”就由“人王”的意思發展為規律、方法或路徑,就有了“法”的意思。
道家後來提倡的“道法自然”,就是這個意思,“道”基本上是“人治”的概念,“法”就有了“法治”的抽象化傾向,但當時的本質屬性還是脫不了“人治”的屬性。
道家老子提倡國家管理要“無為而治”。
怎樣“無為”,老子並沒有詳細論述,只提出了這個基本原則。
現在意義上一般稱之為純道家的莊子提出的思想是“君無為,臣無不為”,有點一元制君主立憲的意思。
而非傳統的新銳道家,也就是後世稱之為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思想是“君無為,法無不為”,則是類似於二元制君主立憲的概念。
當時的人,認為莊子和韓非子的傳承得了老子的真傳,所以司馬遷寫《史記》過程中,將老子、莊子、韓非子合併列傳,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