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姬鵬

    一個月前,saya捲入“毆打孕婦事件”,在道德圍觀的潮湧裡,受盡指責;一個月後,社交媒體上卻又傳出saya沒有打孕婦,只是兩隻狗碰到一起,觸發短暫糾紛,孕婦打人並倒地裝死。甚至,有人強調孕婦扯saya的衣服,saya衣服被扯壞,怕胸走光才趴在地上,最後,被警察帶走。但是,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事發之後“saya的爺爺被氣去世”。

    對於這樣結局,想必是令人尷尬的。但是,類似帶有“反轉性質”的事件,卻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俗諺講,萬人嘴裡有毒,看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事件一開始發酵時,狗,孕婦,網紅,幾乎構成熱點所具有的一切條件,再加上他(她)們之間還發生衝突,所以很快就演變成“公共事件”。

    就孕婦來講,整個社會都作為“弱勢群體”來看待,於此,在這樣的事件中,很容易就“佔領道德高地”。至於網紅而言,雖然在社交媒體上流量很大,但不一定意味著是“喜歡”帶來的流量,也可能是“厭惡”帶來的流量,總之,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對於網紅的關注,並沒有確定性的情緒。

    所以,當事件開始發酵時,道德圍觀的情緒,幾乎是“一面倒”的格局。人們一邊挖掘saya的網紅之道,一邊輕鬆的對“網紅”進行定論。在某種意義上,“網紅”從來就好像沒什麼“道德優勢”,長得好看,會被質疑整容,長得難看,覺得不該出來混,總之在道德的情緒裡,網紅可以紅,但不能犯錯。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跟衝突沾邊,否則就可能成為其中的“始作俑者”,在這種難以釐清的邏輯裡,saya自然在第一回合裡完敗。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個月後竟然出現反轉,並且還“搭上一條人命”。這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當然,“saya爺爺被氣去世”的認定,可能較為模糊,到底是跟孫女的事情有關,還是自己本身就有疾病,這應該只有“當事人”(saya的家人)更為清楚。

    是的,我們需要道德的圍觀,去懲戒那些道德不濟的群體,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所有的指責和謾罵,都要建立在事實真相上,而非以人群劃對錯,進行有罪推定。但是,對於“反轉的事實”,以及“道德圍觀的姿勢”,或許我們也應該順著這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去追究一下背後的張力。

    其一:“saya爺爺被氣去世”屬於事件外延,不應該和“反轉”混為一談。

    就“反轉”來講,只要之前的“事件經過”存在虛假,那麼真實的經過就應該被實證。這裡面要強調一點,事件中的“本來衝突”和“事件情緒”是兩回事。saya和孕婦的衝突到底對她們有多大影響,只有她們自己清楚,但是公眾對於她們的關注,或許對她們的影響更大。

    最新的報道中,說“saya爺爺被氣去世”,這實際上有點帶節奏的邏輯。就某種意義上講,家人出事擔心肯定免不了,但是“被氣去世”這種說法,真的有待考量。雖然,聽起來好像邏輯很順,但是稍微斟酌一下,就覺得並不靠譜。一方面老人的生前身體條件怎樣,沒有具體談到,所以這種關聯性肯定就是模糊的。

    至於“反轉”來講,就算saya的爺爺還活著,與最根本的事實並不存在關聯。那些將saya的爺爺的離世與反轉捆綁的輿論,最大的問題還在於趨弱,在第一回合的時候,孕婦弱勢,他(她)們站隊孕婦,第二回合的時候,saya的爺爺離世,他(她)們站隊saya,簡直就是“牆頭草”。

    其二:保護“弱勢群體”要建立在講道理的基礎上,而非無條件的保護。

    回到“弱勢群體”的問題上,我們要搞清楚一點,如若全社會都默許無條件保護“弱勢群體”,那麼“我弱我有理”就會大行其道。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肯定是要保護的,但是保護的條件還是要基於一定的規則和道理,否則,我們都會淪為“弱勢群體”。

    這其中有一個怪誕的邏輯,一些弱勢者在“道德圍觀”中很容易上位。甚至一些精通人性的弱勢者,能將黑白顛倒。所以,對於一些弱勢者存在的事件中,作為圍觀群眾一定要多看資訊,多看觀點,多思考,要不然所謂的正義可能都會成為別人的籌碼。

    坦白講,出現“反轉”真的很膈應。甚至對於那些很在乎是非的人們,簡直如口中蒼蠅。人們總強調人性,事實上人性本來很複雜,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是真實的面目總會隨著時間而生長出來,所以有時候看待一件事情,需要多沉澱才能有更多資訊浮出水面。

    其三:“道德圍觀”可以有,但是不要陷入“人身攻擊”的怪圈。

    “圍觀”到底好不好,這實際上是個偽命題。但是,可確切的是,非理性的圍觀真的很不好。一方面可能傷及輿論中心的當事者,一方面也可能讓自己迷失認知的方向。總之,所謂的“圍觀產生力量”,永遠指的是理性圍觀的意義。

    就比如,我們評價“saya事件”,就事論事沒問題,但不要人身攻擊,或是有罪推定。要不然就會讓更多有效資訊被淹沒,真相將離我們更遠。我們所處的生活應該是多元的,就包括觀點也是,如果所有人都一種看法,真的是很不正常。只有不同的紛爭,才能讓一件事兒更顯的真切。

    “道德圍觀”有時候真的可以推進社會的進步,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就過往的一些事件而言,“道德圍觀”恰恰又是一種合謀的行為。甚至,人們越來越隨意,這也是為何人們總說自己是“吃瓜群眾”的原因,是因為結果不重要,只是為圍觀而已,可這真的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指甲真菌感染怎麼治?用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