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潮分一線潮、回頭潮。回頭潮,乃人工大壩
橫空出世,桀驁潮水觸之頃刻粉碎,蔚為壯觀。
擎雲舉日,
攜海提巒,
挾雷裹電。
統百丈驚濤,
千里狂瀾;
呼嘯東來,
直奔西天。
氣吞海寧,
威震吳越,
雁蕩從此不稱山。
曾幾時,
叫錢塘倒立,
不見坤乾。
臥榻豈容人酣?
築長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壘月,
金湯倒灌。
拱天接地,
大壩高懸。
孰進孰退,
玉瓦兩難,
一代英雄捶胸嘆。
罷罷罷,
縱碎骨粉身,
亦男子漢。
唐雙寧
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楊萬里
宋朝李覯寫有《憶錢塘江》詩: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宋朝朱繼芳也寫有《錢塘江》詩,“潮來江水黑,日出海門紅”,描繪出一副色彩鮮明的錢江圖:
極浦無高樹,蒼茫只遠空。
潮來江水黑,日出海門紅。
兩岸東西浙,千帆來去風。
中原山色外,殘夢逐歸鴻。
元末明初的詩人金涓,作有《浙江曉渡》詩,浙江就是錢塘江,讓我們從他的詩中,體會一下錢塘江的神韻:
片帆風力飽,涼氣碧颼颼。
江闊欲沉雁,天空惟見秋。
漁歌聞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東南第一州。
清代宋維藩有以《錢塘江》為名的詩,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瞭解當時錢塘江的風貌:
錢塘江水勢如鋪,此日扁舟勝五湖。
野曠天低連海嶠,山青翠疊浸冰壺。
蜃樓縹緲群仙集,瑤島依稀只鳥孤。
不是前人功德遠,滄桑幾度事模糊。
明朝女詩人王素娥有《渡錢塘江》詩,寫一江景色:
風微月落早潮平,江國新晴喜不勝。
試看小舟輕似葉,載將山色過西陵。
明代丁師虞的《漁浦晚歸》寫出了錢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顛與水涯,江流曲處有人家。
晚來漁棹長歌去,回首殘煙點暮鴉。
遠山、曲江、人家、晚霞、漁棹、長歌、殘煙、暮鴉,組成了一幅美麗朦朧的錢塘江邊村落圖。
文學家郁達夫寫《夜泊西興》詩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江邊情景:
羅剎江邊水拍天,山陰道上樹含煙。
西興兩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現代詩人郭沫若的《溯錢塘江》詩中,錢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樣:
快艇溯錢塘,秋陽力尚剛。
一江流碧玉,兩岸染紅霜。
木伐鋪灘下,風帆背日張。
鰣魚時已過,齒頰有餘香。
東晉孝武帝時蘇彥已寫有觀潮詩:
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
訇隱振宇宙,漰磕津雲連。
唐朝溫庭筠的《錢塘曲》說明唐朝時這一天下奇觀就已經被詩人們寫入詩中:
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
淮南遊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
風飄客意如吹煙,纖指殷勤傷雁弦。
一曲堂堂紅燭筵,長鯨瀉酒如飛泉。
李白來到杭州以後留詩不多,但卻有詩形象地描寫了錢塘江的潮水,這天下奇觀,連見多識廣的李白也感到驚奇:
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來過惡風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唐朝孟浩然也有觀潮詩,描述了觀潮的過程和錢江大潮的特點: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唐朝劉禹錫的《浪淘濤》,寫出了錢江大潮的雄偉氣勢: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詩人米芾雲:“天排雲陣千雷震,地卷銀山萬馬奔”。
蘇軾登望海樓,寫有《望海樓晚景》一詩,望海樓在杭州鳳凰山上,當時在望海樓上就可看見杭州市區段錢塘江的大潮,蘇軾在詩中描寫了錢江大潮奔騰而來的情景: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
蘇東坡還有一首詠觀夜潮的詩,也很別緻: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齊唐曾做過一首《觀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驅海若走馮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滄浪鼎沸時。
初似長平萬瓦震,忽如員嶠六鰲移。
直應待得澄如練,會有安流往濟時。
宋代潘閬《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的詩句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仍常為人們引用: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錢塘江大潮分一線潮、回頭潮。回頭潮,乃人工大壩
橫空出世,桀驁潮水觸之頃刻粉碎,蔚為壯觀。
擎雲舉日,
攜海提巒,
挾雷裹電。
統百丈驚濤,
千里狂瀾;
呼嘯東來,
直奔西天。
氣吞海寧,
威震吳越,
雁蕩從此不稱山。
曾幾時,
叫錢塘倒立,
不見坤乾。
臥榻豈容人酣?
築長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壘月,
金湯倒灌。
拱天接地,
大壩高懸。
孰進孰退,
玉瓦兩難,
一代英雄捶胸嘆。
罷罷罷,
縱碎骨粉身,
亦男子漢。
唐雙寧
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楊萬里
宋朝李覯寫有《憶錢塘江》詩: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宋朝朱繼芳也寫有《錢塘江》詩,“潮來江水黑,日出海門紅”,描繪出一副色彩鮮明的錢江圖:
極浦無高樹,蒼茫只遠空。
潮來江水黑,日出海門紅。
兩岸東西浙,千帆來去風。
中原山色外,殘夢逐歸鴻。
元末明初的詩人金涓,作有《浙江曉渡》詩,浙江就是錢塘江,讓我們從他的詩中,體會一下錢塘江的神韻:
片帆風力飽,涼氣碧颼颼。
江闊欲沉雁,天空惟見秋。
漁歌聞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東南第一州。
清代宋維藩有以《錢塘江》為名的詩,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瞭解當時錢塘江的風貌:
錢塘江水勢如鋪,此日扁舟勝五湖。
野曠天低連海嶠,山青翠疊浸冰壺。
蜃樓縹緲群仙集,瑤島依稀只鳥孤。
不是前人功德遠,滄桑幾度事模糊。
明朝女詩人王素娥有《渡錢塘江》詩,寫一江景色:
風微月落早潮平,江國新晴喜不勝。
試看小舟輕似葉,載將山色過西陵。
明代丁師虞的《漁浦晚歸》寫出了錢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顛與水涯,江流曲處有人家。
晚來漁棹長歌去,回首殘煙點暮鴉。
遠山、曲江、人家、晚霞、漁棹、長歌、殘煙、暮鴉,組成了一幅美麗朦朧的錢塘江邊村落圖。
文學家郁達夫寫《夜泊西興》詩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江邊情景:
羅剎江邊水拍天,山陰道上樹含煙。
西興兩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現代詩人郭沫若的《溯錢塘江》詩中,錢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樣:
快艇溯錢塘,秋陽力尚剛。
一江流碧玉,兩岸染紅霜。
木伐鋪灘下,風帆背日張。
鰣魚時已過,齒頰有餘香。
東晉孝武帝時蘇彥已寫有觀潮詩:
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
訇隱振宇宙,漰磕津雲連。
唐朝溫庭筠的《錢塘曲》說明唐朝時這一天下奇觀就已經被詩人們寫入詩中:
錢塘岸上春如織,淼淼寒潮帶晴色。
淮南遊客馬連嘶,碧草迷人歸不得。
風飄客意如吹煙,纖指殷勤傷雁弦。
一曲堂堂紅燭筵,長鯨瀉酒如飛泉。
李白來到杭州以後留詩不多,但卻有詩形象地描寫了錢塘江的潮水,這天下奇觀,連見多識廣的李白也感到驚奇:
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來過惡風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唐朝孟浩然也有觀潮詩,描述了觀潮的過程和錢江大潮的特點: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唐朝劉禹錫的《浪淘濤》,寫出了錢江大潮的雄偉氣勢: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詩人米芾雲:“天排雲陣千雷震,地卷銀山萬馬奔”。
蘇軾登望海樓,寫有《望海樓晚景》一詩,望海樓在杭州鳳凰山上,當時在望海樓上就可看見杭州市區段錢塘江的大潮,蘇軾在詩中描寫了錢江大潮奔騰而來的情景: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
蘇東坡還有一首詠觀夜潮的詩,也很別緻: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齊唐曾做過一首《觀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驅海若走馮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滄浪鼎沸時。
初似長平萬瓦震,忽如員嶠六鰲移。
直應待得澄如練,會有安流往濟時。
宋代潘閬《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的詩句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仍常為人們引用: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