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張良子房 (姓張,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謀士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開地,相韓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這是一個五朝元老的 貴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後,秦滅韓。當時 子房還很年輕,沒有來得及做南韓的官,但國破家亡卻讓他嚐到了切 膚之痛,於是不惜傾家蕩產而謀求刺客,以滅暴秦,報家國之仇。後 來,他終於訪得一位力士,認為可堪重託,便鑄鐵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東巡之際,讓那位力士潛伏道旁,待始皇車隊駛過,力士 借風沙作掩護,奮力丟擲鐵椎,卻誤中了副車,沒有成功。秦始皇帝 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輛金根車,有八十一輛副車作掩護,使刺客難 以辨明目標,力士手中的鐵椎雖然厲害,竟未傷始皇一根毫毛,有驚 無險。始皇下令全國搜捕了十天,卻也沒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 亡隱匿於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約從那時才姓起“張” 來。 這是於史有載的張良第一個驚天動地的行動,可與荊軻刺秦相伯 仲。但張良不像荊軻那樣被他人僱作殺手,而是懷著家國之恨向始皇 復仇,可謂事出有因,正如毛澤東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決沒有無緣 無故的恨”,如果把張良的故事編成影視劇,應該比荊軻刺秦更合乎 情理,也更好看。當然,張良畢竟是個文人,沒有足夠的武功和膂力, 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所以才假手於那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力士。 由此,似也可以印證他“婦人好女”的相貌。 此番刺秦未果,張良閒遊於下邳沂水橋頭,遇見了他後來終生不 忘的恩師黃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橋下,謂張良:“孺子,下取 履!”張良竟然忍受了這種倚老賣老的傲慢,下橋為老人取了鞋子, 且為老人“長跪履之”。經過幾番考驗,老人賜張良《太公兵法》, 使之成大器。蘇軾《留侯論》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 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 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極贊張良之勇。蘇軾認為黃石公並 非鬼神,而是秦末“隱君子”,“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此說極有見地。 蘇軾並且極而言之,認為楚漢相爭,劉勝而項敗,關鍵在於“能忍與 不能忍之間”,而劉邦的“忍”,則得之於張良的指導。 在劉邦漫長的政治、軍事生涯中,張良確是一位卓越的參謀,多 次在關鍵時刻出了關鍵的主意。劉邦攻下咸陽之後,入秦宮,“宮室 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之,不聽,而張良 以民諺“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導之,使劉邦還軍霸上。 鴻門宴前夕,張良以公關手段聯絡了項伯作內應,又在宴會當中緊迫 之際代獻白璧玉斗,掩護劉邦脫逃。項羽圍滎陽,劉邦聽信酈食其之 計,“復立六國後世,……楚必斂衽而朝。”張良八數其弊,及時阻 止,不然將壞了大事。凡此種種,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為。假設沒有 張良,劉邦也許早就全軍覆沒。 如果說,張良早年博浪刺秦以至後來參加農民起義都是為了報亡 國之仇,那麼在秦亡之後,這個仇已經報了,他卻仍然不肯罷休,繼 續輔佐劉邦與項羽對壘,“為韓報仇”的原始動機就難以說得通了。 尤其在勸阻劉邦立六國之後時,張良竟然說:“今復六國,立韓、魏、 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其主,從其親戚,反(返)其故舊墳 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他所反對者,其故國韓首當其衝,這說明 張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復仇”的侷限,而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了。 劉邦滅楚,大業成就,張良功高蓋世,但他卻從未為劉邦領兵打 仗,“常為策劃臣,時時隨漢王。”據說是因為“張良多病”。劉邦 對他是極其器重的。漢六年正月,本欲封張良為齊侯,食邑三萬戶。 而張良固辭:“臣願封留足矣,不當三萬戶。”於是為留侯。劉邦左 右大臣皆山東人,主張都雒陽,只有張良支援劉敬之說,極言關中之 利,力主都關中。隨劉邦入關之後,天下大定,張良便稱病杜門不出, 學導引辟穀之法,練起氣功來了。晚年更“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 遊耳。”他的這些行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議的。張良“狀貌如婦人 好女”,體格當然不似樊噲、周勃那樣強健,因此在戰爭年代不可能 扮演衝鋒陷陣的角色,這很容易理解。但功成名就之後主動稱病退居 二線,恐怕就不只是出於健康原因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才是他真實思想的表露。一個極富進取精神的戰略家,晚年 卻唯恐功高震主,變得消極謹慎,雖然避免了個人的悲劇,卻本身就 是歷史的悲劇。 張良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開大闔,先是知難而上,奮發進 取,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最大限度地體現人生價值;而後知其 不可為而不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 現。他沒有君臨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進退自如的明智。他早已參透 了功名利祿,卻又不肯清靜無為地虛度此生,著著實實轟轟烈烈地大 幹了一番事業,這隻能解釋為歷史的責任感、使命感使然。時代造就 了張子房,在秦末漢初風起雲湧的天空,他像一顆流星,發射出耀眼 的光芒,然後自己燃燒了自己,在燦爛河漢中消失了。 張子房,一位“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陽剛陰柔 之美的偉丈夫。
全名:張良子房 (姓張,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謀士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開地,相韓昭侯、 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這是一個五朝元老的 貴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後,秦滅韓。當時 子房還很年輕,沒有來得及做南韓的官,但國破家亡卻讓他嚐到了切 膚之痛,於是不惜傾家蕩產而謀求刺客,以滅暴秦,報家國之仇。後 來,他終於訪得一位力士,認為可堪重託,便鑄鐵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東巡之際,讓那位力士潛伏道旁,待始皇車隊駛過,力士 借風沙作掩護,奮力丟擲鐵椎,卻誤中了副車,沒有成功。秦始皇帝 狡猾得很,他乘坐的那輛金根車,有八十一輛副車作掩護,使刺客難 以辨明目標,力士手中的鐵椎雖然厲害,竟未傷始皇一根毫毛,有驚 無險。始皇下令全國搜捕了十天,卻也沒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 亡隱匿於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約從那時才姓起“張” 來。 這是於史有載的張良第一個驚天動地的行動,可與荊軻刺秦相伯 仲。但張良不像荊軻那樣被他人僱作殺手,而是懷著家國之恨向始皇 復仇,可謂事出有因,正如毛澤東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決沒有無緣 無故的恨”,如果把張良的故事編成影視劇,應該比荊軻刺秦更合乎 情理,也更好看。當然,張良畢竟是個文人,沒有足夠的武功和膂力, 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所以才假手於那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力士。 由此,似也可以印證他“婦人好女”的相貌。 此番刺秦未果,張良閒遊於下邳沂水橋頭,遇見了他後來終生不 忘的恩師黃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橋下,謂張良:“孺子,下取 履!”張良竟然忍受了這種倚老賣老的傲慢,下橋為老人取了鞋子, 且為老人“長跪履之”。經過幾番考驗,老人賜張良《太公兵法》, 使之成大器。蘇軾《留侯論》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 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 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極贊張良之勇。蘇軾認為黃石公並 非鬼神,而是秦末“隱君子”,“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此說極有見地。 蘇軾並且極而言之,認為楚漢相爭,劉勝而項敗,關鍵在於“能忍與 不能忍之間”,而劉邦的“忍”,則得之於張良的指導。 在劉邦漫長的政治、軍事生涯中,張良確是一位卓越的參謀,多 次在關鍵時刻出了關鍵的主意。劉邦攻下咸陽之後,入秦宮,“宮室 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之,不聽,而張良 以民諺“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導之,使劉邦還軍霸上。 鴻門宴前夕,張良以公關手段聯絡了項伯作內應,又在宴會當中緊迫 之際代獻白璧玉斗,掩護劉邦脫逃。項羽圍滎陽,劉邦聽信酈食其之 計,“復立六國後世,……楚必斂衽而朝。”張良八數其弊,及時阻 止,不然將壞了大事。凡此種種,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為。假設沒有 張良,劉邦也許早就全軍覆沒。 如果說,張良早年博浪刺秦以至後來參加農民起義都是為了報亡 國之仇,那麼在秦亡之後,這個仇已經報了,他卻仍然不肯罷休,繼 續輔佐劉邦與項羽對壘,“為韓報仇”的原始動機就難以說得通了。 尤其在勸阻劉邦立六國之後時,張良竟然說:“今復六國,立韓、魏、 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其主,從其親戚,反(返)其故舊墳 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他所反對者,其故國韓首當其衝,這說明 張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復仇”的侷限,而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了。 劉邦滅楚,大業成就,張良功高蓋世,但他卻從未為劉邦領兵打 仗,“常為策劃臣,時時隨漢王。”據說是因為“張良多病”。劉邦 對他是極其器重的。漢六年正月,本欲封張良為齊侯,食邑三萬戶。 而張良固辭:“臣願封留足矣,不當三萬戶。”於是為留侯。劉邦左 右大臣皆山東人,主張都雒陽,只有張良支援劉敬之說,極言關中之 利,力主都關中。隨劉邦入關之後,天下大定,張良便稱病杜門不出, 學導引辟穀之法,練起氣功來了。晚年更“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 遊耳。”他的這些行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議的。張良“狀貌如婦人 好女”,體格當然不似樊噲、周勃那樣強健,因此在戰爭年代不可能 扮演衝鋒陷陣的角色,這很容易理解。但功成名就之後主動稱病退居 二線,恐怕就不只是出於健康原因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才是他真實思想的表露。一個極富進取精神的戰略家,晚年 卻唯恐功高震主,變得消極謹慎,雖然避免了個人的悲劇,卻本身就 是歷史的悲劇。 張良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開大闔,先是知難而上,奮發進 取,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最大限度地體現人生價值;而後知其 不可為而不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 現。他沒有君臨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進退自如的明智。他早已參透 了功名利祿,卻又不肯清靜無為地虛度此生,著著實實轟轟烈烈地大 幹了一番事業,這隻能解釋為歷史的責任感、使命感使然。時代造就 了張子房,在秦末漢初風起雲湧的天空,他像一顆流星,發射出耀眼 的光芒,然後自己燃燒了自己,在燦爛河漢中消失了。 張子房,一位“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奇男子,一位兼具陽剛陰柔 之美的偉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