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
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醫生在化療前應向患者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爭取理解合作,放鬆心情增強對心理緊張的承受力,護士在給藥前應避免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專業技術靜脈穿刺一針見血,在穿刺過程中避免用針頭在組織中探找靜脈,這樣會損傷靜脈完整性並導致破潰。同時避免在24h內在被穿刺過靜脈穿刺點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藥物從前一次穿刺點外滲,穿刺成功正確固定,避免滑脫和刺破血管壁,靜注藥物完畢後應繼續輸入等滲鹽水,或5%葡萄糖液後方可拔針,靜脈推注完畢拔針時應有少量回血以免將化療藥物帶出血管外導致組織損傷,拔針後準確按壓針眼2~5min,出血傾向增加按壓時間。
患者血管質量的好壞是影響靜脈炎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選擇血管,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彈性好,管腔大,迴流順暢的血管。長期化療患者要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計劃,下肢靜脈易於栓塞,除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外一般不宜下肢靜脈給藥,應避免手背,及關節附近部位給藥,多程化療的患者採用鎖骨下靜脈留置針推注。乳癌根治術後的患者嚴禁在患側上肢靜脈給藥。
靜脈炎的發生率與藥物濃度成正比。所以要儘可能稀釋藥物濃度,正確掌握給藥濃度和推藥速度。聯合用藥時,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藥物,再推刺激較強的藥物,如果各藥刺激均較強間隔時間應長一些,一般不少於20min以免加重血管損傷。推注藥物時應證實靜脈穿刺成功,輸液順利後方可用化療藥。
加強患者配合,化療時儘量減少輸液肢體的活動,化療過程中有異常感覺及時報告護士。最佳用藥途徑是深靜脈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靜脈炎及外滲發生。用藥前醫護人員應仔細參閱藥品說明書。
2藥物外滲後常規處理
發現藥物外滲或懷疑有外滲時採取以下處理措施:立即停止輸液或靜脈注射,保留穿刺針頭,利用此針頭儘量回抽滲漏在皮下的藥液,由保留針頭注入相應的細胞毒藥物拮抗劑後拔針並於區域性皮下注入解毒劑。解毒劑具體使用如下:區域性常規消毒後,用無菌1ml空針抽取解毒劑,做區域性皮下封閉。即由疼痛或腫脹區域外緣向內做多點注射,封閉液使用量根據化療藥的種類、漏出量、漏出範圍做相應增減。如無相應解毒劑選擇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區域性封閉,每日1次,連續3天。以減輕區域性疼痛和炎症反應;抬高患肢,避免劇烈活動。
3細胞毒性藥物解毒劑使用[1]
區域性使用解毒劑是藥物外滲處理的重要環節,(1)韓秀華等[2]對13例藥物外滲性損傷患者採用氟美松配伍維生素B12區域性注射取得了滿意效果,方法:氟美松2.5~10mg加維生素B12250~1000μg用5號半針頭,以碘伏消毒面板後右手持注射器從病變一側刺入至對側邊緣部,邊推藥邊退針。病變範圍在2cm內者只在一處注射,每日1次;病變範圍>2cm者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十字交叉注射,或病變周圍多點注射,每天1~2次。(2)宋林萍等[3]報道,蒽環類藥物外滲後區域性用99%二甲亞碸塗敷於外滲部位,1次/6h,連續14天,有效率可達100%;(3)絲裂黴素和更生黴素外滲可用維生素C50mg/ml處理;(4)欖香烯外滲用維生素B12處理[4];(5)足葉乙甙、長春新鹼類藥物外滲可區域性注射透明質酸酶300u加生理鹽水1~2ml區域性注射以促進藥物吸收和彌散[5,6]。
常用抗腫瘤藥物解毒劑為[7]:ADM(阿黴素)——氫化考的松50~200mg,用法:靜脈(區域性)、皮下(區域性)、外敷(區域性)。VCR(長春新鹼)——8.4%碳酸氫鈉5ml。用法:皮下(區域性),每個數小時重複。VP-16——同VCR。MMC(絲裂黴素)——(1)10%硫代硫酸鈉4ml與注射用水6ml混合,用法:靜脈(區域性)、皮下(區域性)各5ml;(2)維生素C1ml(50mg/ml),用法:靜脈(區域性)。
4區域性外敷
4.1冷敷外滲24h內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化療藥物的吸收,同時緩解疼痛,抑制區域性炎症可酌情給予冷溼敷。方法:每次20~30min,間斷冷敷。
4.2熱敷對於一些禁用冷敷的藥物,如足葉乙甙[5]、草酸鉑等可採用33%硫酸鎂溼熱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用法:溫度40℃~50℃,24h持續使用。
4.3藥物溼敷(1)沈憶力[7]報道,採用三黃東加味外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區域性腫脹疼痛,取得良好效果;(2)姚聰等[8]推薦使用維氏油外塗,塗抹範圍大於外滲區域性3cm左右,間隔4~6h塗藥1次,有水皰者用無菌注射器將水皰內液體抽出再塗藥;(3)中藥黃連、黃柏加3%硼酸溼敷[10];(4)喜療妥軟膏適量外塗,每日4次;(5)也可塗溼潤燒傷膏每日數次。
5理療
藥物外滲24h後物理療法:(1)毫米波治療儀區域性照射,每次30min,3次/d,功率8MW/cm2,頻率31.9GHz[11];(2)蒽環類藥物也可使用超短波、紅外線照射20~30min,2次/d[12];(3)有學者經動物實驗發現:高壓氧療有助於阿黴素外滲所致潰瘍的癒合[13]。
1預防
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醫生在化療前應向患者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爭取理解合作,放鬆心情增強對心理緊張的承受力,護士在給藥前應避免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專業技術靜脈穿刺一針見血,在穿刺過程中避免用針頭在組織中探找靜脈,這樣會損傷靜脈完整性並導致破潰。同時避免在24h內在被穿刺過靜脈穿刺點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藥物從前一次穿刺點外滲,穿刺成功正確固定,避免滑脫和刺破血管壁,靜注藥物完畢後應繼續輸入等滲鹽水,或5%葡萄糖液後方可拔針,靜脈推注完畢拔針時應有少量回血以免將化療藥物帶出血管外導致組織損傷,拔針後準確按壓針眼2~5min,出血傾向增加按壓時間。
患者血管質量的好壞是影響靜脈炎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選擇血管,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彈性好,管腔大,迴流順暢的血管。長期化療患者要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計劃,下肢靜脈易於栓塞,除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外一般不宜下肢靜脈給藥,應避免手背,及關節附近部位給藥,多程化療的患者採用鎖骨下靜脈留置針推注。乳癌根治術後的患者嚴禁在患側上肢靜脈給藥。
靜脈炎的發生率與藥物濃度成正比。所以要儘可能稀釋藥物濃度,正確掌握給藥濃度和推藥速度。聯合用藥時,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藥物,再推刺激較強的藥物,如果各藥刺激均較強間隔時間應長一些,一般不少於20min以免加重血管損傷。推注藥物時應證實靜脈穿刺成功,輸液順利後方可用化療藥。
加強患者配合,化療時儘量減少輸液肢體的活動,化療過程中有異常感覺及時報告護士。最佳用藥途徑是深靜脈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靜脈炎及外滲發生。用藥前醫護人員應仔細參閱藥品說明書。
2藥物外滲後常規處理
發現藥物外滲或懷疑有外滲時採取以下處理措施:立即停止輸液或靜脈注射,保留穿刺針頭,利用此針頭儘量回抽滲漏在皮下的藥液,由保留針頭注入相應的細胞毒藥物拮抗劑後拔針並於區域性皮下注入解毒劑。解毒劑具體使用如下:區域性常規消毒後,用無菌1ml空針抽取解毒劑,做區域性皮下封閉。即由疼痛或腫脹區域外緣向內做多點注射,封閉液使用量根據化療藥的種類、漏出量、漏出範圍做相應增減。如無相應解毒劑選擇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區域性封閉,每日1次,連續3天。以減輕區域性疼痛和炎症反應;抬高患肢,避免劇烈活動。
3細胞毒性藥物解毒劑使用[1]
區域性使用解毒劑是藥物外滲處理的重要環節,(1)韓秀華等[2]對13例藥物外滲性損傷患者採用氟美松配伍維生素B12區域性注射取得了滿意效果,方法:氟美松2.5~10mg加維生素B12250~1000μg用5號半針頭,以碘伏消毒面板後右手持注射器從病變一側刺入至對側邊緣部,邊推藥邊退針。病變範圍在2cm內者只在一處注射,每日1次;病變範圍>2cm者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十字交叉注射,或病變周圍多點注射,每天1~2次。(2)宋林萍等[3]報道,蒽環類藥物外滲後區域性用99%二甲亞碸塗敷於外滲部位,1次/6h,連續14天,有效率可達100%;(3)絲裂黴素和更生黴素外滲可用維生素C50mg/ml處理;(4)欖香烯外滲用維生素B12處理[4];(5)足葉乙甙、長春新鹼類藥物外滲可區域性注射透明質酸酶300u加生理鹽水1~2ml區域性注射以促進藥物吸收和彌散[5,6]。
常用抗腫瘤藥物解毒劑為[7]:ADM(阿黴素)——氫化考的松50~200mg,用法:靜脈(區域性)、皮下(區域性)、外敷(區域性)。VCR(長春新鹼)——8.4%碳酸氫鈉5ml。用法:皮下(區域性),每個數小時重複。VP-16——同VCR。MMC(絲裂黴素)——(1)10%硫代硫酸鈉4ml與注射用水6ml混合,用法:靜脈(區域性)、皮下(區域性)各5ml;(2)維生素C1ml(50mg/ml),用法:靜脈(區域性)。
4區域性外敷
4.1冷敷外滲24h內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化療藥物的吸收,同時緩解疼痛,抑制區域性炎症可酌情給予冷溼敷。方法:每次20~30min,間斷冷敷。
4.2熱敷對於一些禁用冷敷的藥物,如足葉乙甙[5]、草酸鉑等可採用33%硫酸鎂溼熱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用法:溫度40℃~50℃,24h持續使用。
4.3藥物溼敷(1)沈憶力[7]報道,採用三黃東加味外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區域性腫脹疼痛,取得良好效果;(2)姚聰等[8]推薦使用維氏油外塗,塗抹範圍大於外滲區域性3cm左右,間隔4~6h塗藥1次,有水皰者用無菌注射器將水皰內液體抽出再塗藥;(3)中藥黃連、黃柏加3%硼酸溼敷[10];(4)喜療妥軟膏適量外塗,每日4次;(5)也可塗溼潤燒傷膏每日數次。
5理療
藥物外滲24h後物理療法:(1)毫米波治療儀區域性照射,每次30min,3次/d,功率8MW/cm2,頻率31.9GHz[11];(2)蒽環類藥物也可使用超短波、紅外線照射20~30min,2次/d[12];(3)有學者經動物實驗發現:高壓氧療有助於阿黴素外滲所致潰瘍的癒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