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處是家鄉
-
2 # 小裴侃相聲
第一,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經典文學,學習國學也是不斷豐富自己,瞭解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條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國學也是正常的。
第二,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有了很大改觀,人們對於國學等也越來越重視,所以一些孩子也被父母安排到國學培訓班去學習國學。
-
3 # 心安喜樂
要說為什麼喜歡國學,我想孔子《論語》開篇的三句話已經解答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還有包括:蔡禮旭老師分享的(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 、父母呼應勿緩、揚人惡即是惡,凡出言信為先、勿自暴勿自棄等等
這些都是教會我們為人處事,善念善行,好好修自己,一切向內求, 學習的快樂、內心豐富的快樂,其實仔細想想,一樣事物能歷經千百年都保持這樣的品質,本身就是了不起。國學,是雅正之學,是徹悟之學,是華人智慧的根基。古人讀書的目的是求做君子,而非的利益,古人云:志在聖賢,古人留下的學問至廣大而盡精微,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
比如還有大家熟知的了凡四訓,有些經典言論:
1、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2、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3、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4、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5、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本書裡都蘊含著深邃的道理。當我們翻開一部部國學,我們都能從中受益。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
-
4 # 雲靈尋道
中國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批先富起來了富人群體,良莠混雜,要成為真正世家則需要底蘊和文化背景,第二代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和品牌的競爭,沒有古典文化涵養和國學素養將被視為暴發戶和土財主,所以國學熱開始了!
國學的範圍非常廣,儒釋道是基礎,茫茫九派流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又有無數學問沉浮其中,國學熱起來是大好事,一國家無傳承的文明是砂中堡壘,一家庭無傳承的禁忌和家規不成方圓。有文化的家族才能基業長青!
國學複雜但離不開文武兩條主線,既要以文修心修德,又要以武強身健體。
-
5 # 聞章立
一、是弘揚先哲智慧,古為今用之根。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歷代先哲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透過實踐不斷總結聚集的智慧,閃爍的思想火花結晶。其內容涵蓋了儒、法、道、佛家思想精華,經歷史風雨的洗滌,時代年輪的不斷揚棄,積澱諸如:《三字經》,仁、義、禮、智、信……等等,可謂是源淵流長,底蘊深厚,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了精忠報國、道德理念,家規家風,尊老愛幼,品德修養,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等,是在不斷奔湧歷史大潮中久經磨礪的燦爛思想精粹,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奇葩。
二、是當代守正創新,不斷進取之基。
在當代,人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滲透著國學理念及準則,許多思想理念成份己吸收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年輕人對國學精粹認識逐漸提高,他們對國學的理解逐漸加深,他們感剄國學經典,內容厚重,涵蓋寬泛,學以致用,用以促實。真正寓學於樂,寓學於用,寓學於創,使中華民族這株古老的國學之花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並不斷綿延傳承。並將國學不斷推向世界,宣傳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回覆列表
因為迷茫吧?不知道,只能猜。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現在比過去生活的更好(是不是真的好,很難說),可同時也會認為現在比過去有很多地方變得讓人難以接受。
這形成一個問題,現在的物質豐富性和人心的複雜度好像是個矛盾。於是有人認為,最好是物質繼續豐富社會思想需要復古,這樣就可以完美了。華人當然更容易認可自己的傳統文化型別,於是就高唱“精神迴歸”,要回歸總要知道是什麼,於是發起學習古代文化的呼聲。也許這就是“國學”熱的原因吧,誰知道呢?
假如這是原因,我相信一定會失望,因為沒有可能實現。文化型別和文明程度是相匹配的,某種文化型別只會保護某種文明方式,不可能實現這種烏托邦式的願望。
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農業文明的極致,各種思想、制度、行為都是最大程度地保護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要是思想意識迴歸到傳統文化方式去,就需要改變現在的文明形態,不能搞工商業,不能搞資訊化,沒有了今天的物質極度豐富。這樣的狀態沒有人會接受。
現代所有人要搞高度的商業化,甚至完全的虛擬經濟,要盡最大可能的市場化經濟。比如那個我一直搞不明白的比特幣。這種完全虛擬的方法都要成為某種具有價值的商品。農業文明的思想文明可能與之相匹配呢?
國學熱只能無疾而終,傳統文化根本行不成新的思想與今天的生存模式相匹配和相適應。不論有多少人,甚至政府扶持也不行。臺灣演員李立群先生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文化走的時候誰也不告訴,就那麼悄悄地走了,即使你再怎麼不捨的,再怎麼努力挽留,恐怕也是不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