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波波醫生說健康

    在現代醫學的介紹中,由於腦組織長期處於慢性缺血、缺氧狀態,造成了其結構變化、體積縮小、細胞數目減少,並有輕度膠質增生及腦動脈不同程度損壞而形成腦萎縮。

    所以腦萎縮是一種以腦組織體積縮小並可繼發神志不清、語言障礙以及軀體感覺和運動功能異常的病症。該病起病緩慢、進展緩慢,因而不易被發現,病程可達數年乃至數十年,是慢性退行性腦組織病變;若病情嚴重,則會影響人正常的生活狀況和工作情況。

    根據調查,該病患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呈負相關,多發生在50歲以上。

    一、病因及病理

    腦萎縮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缺氧,導致腦細胞形態及功能結構受到影響。除此之外,導致腦萎縮的病因還有很多,如遺傳、腦部疾病(腦血管畸型、腦部腫瘤、腦缺血、腦動脈硬化等)、癲癇長期發作、營養不良、菸酒過度等。臨床醫學認為,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腦小動脈硬化是導致老年性腦萎縮的重要危險因素。

    腦萎縮根據病理型別可分為瀰漫性腦萎縮和侷限性腦萎縮。瀰漫性腦萎縮包括皮層萎縮、小腦萎縮及皮層、小腦、腦幹萎縮;侷限性腦萎縮多見於侷限性腦器質性病變後如外傷、血管病、顱內侷限性感染等。根據發生的部位及涉及的範圍可分為大腦萎縮、小腦萎縮、橄欖體腦萎縮和橋腦萎縮,大腦萎縮是一種慢性神經衰退性疾病;小腦、橄欖體、橋腦萎縮是一種以共濟失調為主的慢性進行性疾病。根據發病機制可分為腦動脈硬化性腦萎縮、老年痴呆性腦萎縮、中風後腦萎縮、頸椎病及腦外傷後導致腦動脈供血不足性腦萎縮、小兒窒息後缺氧性腦萎縮等。

    二、臨床表現

    腦萎縮起病緩慢,病程長且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其臨床表現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有關。瀰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痴呆、智力減退、記憶功能障礙、行為及性格異常等表現為主,可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侷限性腦萎縮以性格改變為主要表現;小腦、橄欖體、橋腦萎縮以語言功能障礙、形體共濟失調和震顫為主要表現。

    (一)全身症狀

    病變初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手足發麻及耳鳴耳聾等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逐漸出現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所問非所答等行為表現;軀體方面表現為共濟失調、震顫、偏癱等;神經系統症狀也可能存在。

    (二)記憶障礙

    對於近期所發生的事物記憶不全或記憶出現偏差,表現為經常丟失物品、忘記自己要做的或所答應的事情。病情的進展會使得症狀愈發嚴重,最後可能使整個記憶功能全部消失。

    (三)智力減退

    隨著病情的惡化,逐漸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環境,難以承擔工作及家務;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溫飽等資訊,外出不知回家路、廢紙雜物為珍寶。直至病程末期,患者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不別親疏、發言含糊、口齒不清、雜言無章,最後完全痴呆。

    (四)性格變化

    早期的症狀體現在患者悶悶不樂、心情不愉悅、不喜與人交往,或無理想、慾望,疏遠親情、對周圍人感情變得淡薄;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不穩定,容易焦躁,多疑、重複說話內容;有幻想、幻聽、幻視、失語、失認等症狀。

    三、治療

    學者們透過流行病學和遺傳學、影像學以及臨床病理的結合,進一步探索腦萎縮的發病機制,但目前未發現有效的腦萎縮治療措施,現在也只能做到對症治療,儘可能地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如今常用的方式為藥物治療,主要集中在運用免疫抑制劑、神經生長因子、基因治療以及中藥治療等方面,但藥物也存在著副作用,對於改善腦萎縮病人已經發生的神經元丟失和由此引發的認知和記憶障礙仍為有限。

    四、預防

    健康生活,要從預防疾病開始。對於腦萎縮的預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家庭護理方面

    飲食上要加強營養、改善營養狀況、保持膳食平衡;多讀書、多看報、多參加些體育活動和娛樂專案;增進認知生活,努力恢復以前的生活經驗和能力;促進語言溝通,保持心理健康。

    家人應妥善保管危險物品,減少室內物品的變動,保障病人安全。同時應避免患者獨自外出,需在監護人陪同下,適當地讓患者進行身體鍛鍊。

    (二)身體狀況方面

    重視血管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作息習慣,加以改善和調整營養結構;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一旦發現類似症狀,則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治,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總之,腦萎縮對於我們的正常生活影響巨大,由於發病機制尚不清晰,故當下學者們仍在探究其中。若掌握了病因及發病機制,則對於預防腦萎縮就具有了重大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招投標有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