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Y先生
-
2 # 餘冠鋒Gordon
我先簡單解釋一下“泵感”、“充血”的生理作用。
在一定強度的肌肉收縮中,肌肉因為壓縮作用從血管中抽取血液,增加了肌肉內的血漿濃度,導致血漿從毛細血管內滲出,而滲出的血漿會產生壓力並將細胞外的血漿迴流到肌肉中。
除了血漿迴流,因為在抗阻力訓練中,細胞在無氧環境下產生糖酵解副產品:乳酸與磷酸鹽,這些物質會加速水分進入肌肉細胞。
——這種現象我們稱為細胞腫脹,也就是健美運動員常說的“充血”、“泵感”。
一般來說,充血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但是這種充血會帶來一種愉悅感,這是因為在肌肉向心收縮的過程中,大量的神經興奮性刺激分泌多巴胺與腎上腺素導致的興奮性。
傳奇的健美運動員與電影明星阿諾德施瓦辛格將其描述為:“就像有人一口氣吹入你的肌肉,而且肌肉感覺非常緊張。”——很多訓練者都會在訓練中追求這種泵感。
在科學文獻《肌肉增長的科學與發展》一文中,我們瞭解到肌肉增長的3個要素:
1. 機械張力——拉伸肌肉使肌肉變長,發力使肌肉變短,這兩種方式都會使肌肉受到機械張力。
2. 代謝壓力——肌肉在做功的過程與之後會產生複雜的生理變化,從而產生MPS肌肉蛋白合成。
3. 肌肉損傷——訓練會導致區域性肌肉出現損傷,在某種條件下,會引起肌肉增長。
機械張力是肌肉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多次重複的機械張力本身就會造就代謝壓力,而細胞腫脹、充血這個過程也就是代謝壓力的一部分。
例如BFR血流限制訓練法雖然存在風險與爭議,但是也是有效提高代謝壓力的增肌訓練法,可以刺激增加MPS肌肉蛋白合成並抑制MPB肌肉蛋白分解。
當肌肉受到機械張力而損傷,衛星細胞會進行分裂並對肌肉進行修復,這個就是肌肉增長最重要的生理機制。
當然,到目前為止,還缺乏肌肉腫脹、充血與長期肌肉增長直接的關係,但是一般認為運動導致的肌肉腫脹可以增強肌肉增長的效果,為了達到“充血”,有兩個前提必須注意:
抑制血流透過靜脈流出肌肉——在訓練中採用更短的間歇
促進血流透過動脈不斷泵進肌肉——在訓練中需要更多的次數。
所以,可以推薦有幾種訓練方案可以完成這個目標:
超級組——兩個動作之間沒有間歇交替完成,例如:臥推和俯身划船,深蹲和硬拉
遞減組——遞減重量更短間歇時間去完成訓練量,例如:同時完成10次,你在每一組之後減去5-10%的重量,換完重量後馬上在做組。
組合組——大重量之後再用小重量短間歇提升訓練量,例如:臥推3-5RM,2-3組,間歇2分鐘,之後馬上做啞鈴飛鳥12-15RM,2-3組,間歇30秒以內。
動作選擇很重要,在複合動作提升力量與運動單位募集之後採用單關節動作(輕重量)提升訓練量是一個很好的充血策略,記住,如果你要追求充血:目標肌肉在一組訓練中是不能放鬆的。
強度代表著使用重量,訓練量是決定充血的重要因素,某種程度上這兩者是成反比的,你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區間,既可以照顧一定的負荷,也可以保證足夠的訓練量來產生足夠的代謝壓力,這樣才能保證肌肉增長的最大化效果。
特別鳴謝:夏良田老師、FitnessViews文獻提供
參考文獻:
-
3 # 虎山行不行
這是肌肉增長的一個徵兆。
但是並不意味著有了這種感覺,肌肉就必然增長。
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條件。
當你訓練的時候,目標肌群發力,需要舉起重物。
這時候肌肉需要大量的能量來做功。
能量的輸送渠道是什麼?
是血液。
因此,就會有大量血液充斥到目標肌群,把能量帶到此位置。
這就是充血。
當然,在你停止訓練後,這些血液並不會馬上會流,而是在此位置逗留一段時間。
這時候你發現此處的肌肉膨脹了。
這就是所謂的泵感。
這兩個效果,一般在訓練比較充分的訓練日,可以體驗到。
如果你這個訓練日的訓練充分,伴隨著肌纖維的輕度撕裂。
而且在訓練後,有充分的營養補充,有充分的休息。
那麼,大機率你的肌肉就會增長了。
所以,請珍惜每一次泵感的來臨。
這是你訓練比較到位的表現
回覆列表
No No No,然而並不是。肌肉鍛鍊後的肌肉腫脹、變大,是由於肌肉發力收縮及,毛細血管充血造成的,只是視覺上圍度改變,並不是肌肉的增長。
在健身房以及室外的無氧訓練(肌肉抗阻訓練)等,其實都是對肌纖維的一種良性破壞,然後,肌肉會在我們休息的時候,自發修補這些損壞的肌纖維,在科學不間斷的破壞修補的良性迴圈下,我們的肌纖維也在不斷增長,這就體現在視覺上的肌肉增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增肌。
肌纖維的本質是蛋白質,在修復破損肌纖維的同時需要大量優質蛋白。所以想要增肌需要攝入足夠蛋白質。像牛肉,蛋清,雞肉,魚肉等都含有大量利於人體吸收的蛋白質。如有健美需求,建議使用運動蛋白粉。
綜上可知,我們在科學訓練的同時,也要合理的休息和攝入足夠的營養。
最後祝君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