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焱森888
-
2 # 託尼賈282
至少還有我在讀書。
書,就是我的伴侶,是和我融為一體的。
它不是我的衣服,它是和我的呼吸一樣重要的東西。
很多人把書當成裝飾品來對待,讀書不能跟著‘時尚’走。不能為讀書而讀書。
如今,上網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有也是讀的電子書,讀紙質書的人越來越少。
紙質書所給你的遠遠不如電子書和電子多媒體所給你的更直觀,更五彩繽紛,但是它給你的紙面上的那種想象能力是電子多媒體所無法給予的。
如今人們的欣賞水準在降低,很多人的讀書觀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亂了方寸,讀書人的素質也在下降,讀書量也在大幅下降。
現在,人們對書那種崇拜的感覺沒有了,真正要從書中尋求書的本意的人越來越少了。書的神聖感沒有了。從書中看熱鬧的人多了。尋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人多了。
所以現在,真正閱讀的人少了。
今天這個多媒體時代,書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今天仍真正讀書的人是那種還保持著古典情懷的人,以讀書為樂的人,比如我。
還有另外一些痴迷於讀書的人。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過去的牛車被汽車取代了,但讀書跟坐牛車不一樣,在讀書這條大道上,汽車永遠取代不了牛車。
讀書會帶給你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
對於我來說,讀書和寫作的快樂是別的東西替代不了的。
-
3 # 丁明念響
睡前讀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的書已經是常態。
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倒是問過自己,曾經寫給自己的一段話:
閱讀是一種淨化劑。這樣說是因為現在的世俗越來越功利化、勢利化,而如何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中保留一點自我,閱讀功不可沒,當在生活在迷失了方向或是感覺浮躁之時,閱讀一本好書,體會一段妙話,這些象一把把無形的刷子一樣把落在身上的世俗塵埃抹去,算是另一種修行的人生吧。
網際網路高度發達,但相應帶來的則是知識的碎片化,讀微博看短影片還有那些新聞,這些只是碎片化的閱讀,不能帶來體系化的東西,而書不一樣,只要是有點良心的書基本上會有一個脈落框架,相應的有一個知識體系,這是碎片化閱讀帶不來的東西。
碎片化和書來說,書是主體,碎片化是一種補充,主次要分明,這樣才能真正談上獲得相應的知識,當然,若是認為透過碎片化能夠獲得足夠的知識已經足夠,那我無話可說。
-
4 # 精品咖啡文化
網際網路時代,還在讀書的人很多,分享下面幾個讀書人的例子:
新東方的俞敏洪一年讀書量大的驚人,他在北大上學的時候,一年讀二百多本書,成立公司了一樣不忘讀書,光是2015年頭三個月,他就讀了六十本書,不僅讀書、還寫讀書筆記,並且還組織新東方的員工一起讀書。
他的理念很簡單:“只有書中的思想才能夠引導你走向未來……你的思想走到哪裡(你)就會走到哪裡。”
李嘉誠每天要讀書,什麼內容都讀,而且每季度要讀一個專題,他說:“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瞭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從少年時期起,就堅持每週最少讀一本書,直到現在也願意當書蟲。他不僅自己喜歡讀書、向別人推薦圖書,還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分享讀書心得、鼓勵更多的人讀書;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不僅自己讀書,還曾發起兩週讀一本書的讀書活動,透過社交媒體號召更多的人讀書;
股神巴菲特的摯友兼事業夥伴、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全部都是每天閱讀的人。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查理·芒格讀書的範圍很廣,而且堅持一段時間讀懂一個專業方向的內容,並融會貫通,提高自己的思考力。
你看得到股神們的戰績和創造的財富,看不到的是他們透過閱讀獲得的認知能力。
有一個調查資料,說公司高管的讀書量平均一個月4-5本,高於大眾的度數量,他們並不只是讀什麼勵志的或經管類書籍,也經常閱讀小說、戲劇、哲學。
正所謂“比你成功的人,比你還要努力。”
網際網路時代,大眾讀書的熱情其實沒有減少,每週投入讀書時間最長的十個國家中,中國是第三位,平均每週投入8個小時去讀書;而華人均每年的讀書量是4-5本書。
不過網際網路時代帶來新的閱讀習慣,各類電子圖書正蓬勃發展,從2008到2015年,電子圖書的銷量從2.7億美元增加到了50億美元。
實際上,技術給生活帶來更多的變化,不讀書、不思考就可能跟不上時代。
最後,分享一句優美的話:“當你讀到一本好書,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一扇門為你開啟,讓你看到更多的光亮。”
回覆列表
應該堅持看書,說心裡話,網際網路發達找本好書或者有價值的書還是挺難的。網上文件魚龍混雜。個人認為查些需要日常或者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挺方便的。這個快速的時代,難得偷得半日閒,捧一本好書,靜下心來閱讀,對於心靈還是一件及其愉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