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柺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Sunny透過鬆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裡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藉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臺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臺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裡,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Sunny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鬆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裡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內容】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溼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緻、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亙”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覆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遊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遊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灰色褲子配酒紅色衣服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