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洪良

    “又想當××,又想樹牌坊”,從這句俗語就能看出來了吧,牌坊是一件代表榮耀的事物。

    有多榮耀?這麼說吧,在明清兩代,要想樹牌坊,必須經過皇上的恩准!

    最早的牌坊是地理標識

    當然,最早的牌坊並不是榮譽的標誌,只是地理界限的標誌,這個倒是和今天很多旅遊村落中牌坊的功能是一致的。

    牌坊,也叫牌樓。嚴格說起來,二者是有區別的。牌樓有屋頂,而牌坊沒有。

    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特別是到了唐代,城市都採用裡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讀句對此作為生動描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坊”與“坊”之間隔有高約3米左右的夯土坊牆。坊牆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這坊門,就是牌坊最早的原型了。

    到北宋中葉,封閉的裡坊制逐漸被開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坊牆被拆除了,但坊門卻作為一種地名標誌被保留了下來,成了獨立的牌坊。

    這種牌坊既有標識作用又有裝飾作用,被越來越多地建造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的入口處,成為中國建築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明清立牌坊要皇帝恩准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狀元坊,以表彰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考生,此舉開創了由政府批准修建牌坊的先例。

    在明清兩代,作為榮譽的標誌,牌坊一方面是表彰功名,就是功名牌坊,這都是為在文治武功方面為朝廷做了重大貢獻的人修建的。另一方面是弘揚道德,就是道德牌坊,其中以表彰貞節烈婦和孝子賢孫為最多。

    此外在明清兩代,牌坊作為地理標識的功能也沒有消失,主要建立在重要的宮殿寺廟,或帝王皇家陵寢前。

    清東陵六柱五間牌樓

    在明清兩代,立牌坊是一件極為莊嚴、隆重和榮耀的事情。獲此待遇的人會名譽、身價倍增,整個家族的人都會覺得無限榮光。要想立牌坊,名義上必須得到皇帝的恩准。當然,皇帝也不可能有精力一一過問此事,實際操作中是由禮部用皇帝的名義稽核批准的。

    牌坊之最——棠樾鮑氏牌坊群棠樾鮑氏牌坊群

    棠樾鮑氏牌坊群是中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共有七座,其中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包括兩座“忠”字坊,兩座“孝”字坊,兩座“節”字坊和一座“義”字坊。一個家族獲得七座牌坊,把封建道德中的“忠孝節義”都佔全了。

    鮑氏家族最早獲得的牌坊是“孝”字坊。是明永樂年間由朱棣皇帝親命建造的。但是表彰的物件卻不是當時活著的人,而是這個家族的祖先。這要從當時流傳的一則故事說起。據說宋期末期,當地盜亂,村人鮑宗巖在山谷躲避,被強盜抓住綁在樹上準備殺死。他的兒子鮑壽孫前去乞求強盜放了父親,由自己代死。父親堅決不肯,兩人互相爭死不已,強盜心中有所感動,把兩個人都放了。

    這個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後來竟被記載到《宋史》中。朱棣皇帝讀到這段故事也大為感動,就下令在當地建牌坊一座,並贈額“慈孝裡”。這就是鮑氏牌坊群第一座牌坊的來歷。

    鮑氏家族也十分爭氣,子孫們做了很多爭光露臉的事。到清朝嘉慶年間,鮑氏家族已先後獲得兩座“忠”字坊、兩座“孝”字坊、兩座“節”字坊。按封建“忠孝節義”的標準,就獨缺“義”字坊了。

    獲得“義”字牌坊,湊齊道理倫理,成了這個家族的最大心願。清朝嘉慶年間任兩淮鹽運使官的鮑家子孫鮑漱芳和他的兒子鮑均,為些不惜散財破家,透過捐米捐糧、救濟貧困、興建水利、修橋築路、創辦學校等不計其數的義舉,終於在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獲得皇上恩准,特賜“樂善好施”即“義”字坊一座,從而完成了鮑家人世代的宿願。

  • 2 # 遺產君

    牌坊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典型標識,已經越來越少見到,尤其是真正的牌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為的破壞,只會越來越少,在北京還能偶爾見到,要想看到更多的牌坊,就要到安徽的古村落去,在皖南徽州地區,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的建築,到處隨地可見,幾乎成了徽州的標誌,被譽為“牌坊之鄉”。 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過去的衙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存在的,這就是牌坊最早的雛形。牌坊是封建社會用來表彰功勳、科第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門洞式建築,宣揚封建禮教,標榜道德。牌坊在漢朝時用來祭天以求風調雨順,到了宋朝用祭天的儀式來尊重孔子,到了明清的時候廣為盛行,皇帝經常給那些立功的大將、朝中大臣、道德模範賜立牌坊,用以表彰他們。 古代的牌坊有多種功能,要由朝廷批准,不是誰想立就能立的。有功德牌坊,皇帝表彰對國家有傑出貢獻之人,就像現在的“國家某某獎”;有貞潔牌坊,以表彰節婦烈女,由慈禧下令建造,這在全國很少見;還有為金榜題名的科舉人才立的家族牌坊,以示光宗耀祖;還有作為地名標誌的指路坊,現在叫牌樓,牌樓區別於牌坊,牌樓有斗拱屋頂,更加豪華氣派。隨著城市建設的繁榮和經濟發達,人們對牌樓的建造更加講究,互有攀比,勞民傷財,不值得提倡。 牌坊往往作為道觀寺廟、祠堂、重點建築的陪襯共同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些牌坊已破壞殆盡,十分可惜,有些須保留的還是應該予以保留,可點綴風景嘛,作為歷史標本,每座牌坊都有自己的特殊意義,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留作教材,供後人參觀、研究。

  • 3 # 優質創作者何主編

    牌坊一詞據史記記載在清朝就有了。古時牌坊是城市中最好最有名聲的建築,這些建築,只有達官貴人雅士居住,平凡人無份。朝朝代代都是這樣,高層人住的是豪宅。(古時稱牌坊),無能者只能住一般的房屋。

  • 4 # 北京民俗

    牌坊,又名牌樓,古時又叫綽楔,紳楔等。隨著時代不同,逐漸發展出牌樓的形式,牌樓可以看作牌坊的高階形式,前面已提到了兩者區別,但是兩者在稱呼上沒有嚴格的界定,往往可以通用。

    關於綽楔,紳楔,“綽”《辭海》釋義為寬、緩。“紳”《辭海》釋義為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借指士大夫、官宦之家。“楔”《辭源》釋義為門兩旁的木柱。所以綽楔、紳楔的意思是家境寬綽的,如士大夫、官宦之家,其家大門所立的木柱,這包含了一種旌表的意思,折射出牌坊非一般之物。

    目前,學術界關於牌坊的起源沒有形成統一看法。關於起源時間上,有說“起源於漢代”、有說“始建於唐代”、還有說“牌坊起於宋而盛於清”,而又有學者根據衡門推斷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中葉。

    牌坊的產生和中國傳統的戶籍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商朝時期出現井田制,到西周時期井田制發展成熟。井田是將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或轉讓井田,並要交納一定賦稅。在井田制這種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的社會里,人們逐漸產生了伴隨井田制的基本組織“邑里”。《墨子·尚賢中》已有邑里的相關記載, “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邑里,即為鄉里。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鄉村便有可能出現了經緯向的佈局形式。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人們的生產力逐漸提高,井田制逐漸瓦解,產生了閭里制。

    人們以閭為基本的居住單位,在閭里,有十幾到幾十戶人家。這些人家被閭里的外牆包圍著或者是這些人家的住房坐落成了一個組團。隨著都城建設的日趨完善,閭里制度逐漸成為我們所熟知的裡坊制度。裡坊一般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命名,如唐長安時期的“永安坊”“開明坊”,這些名字都會寫於坊門上。而根據表閭制度,歌功頌德之時要把事蹟和名字刻在木牌上掛在坊的門上。此後這種表彰形式一直沿用下來。到了明清時期,所謂的裡坊制度早已不復存在。而作為表彰形式的重要載體與角色的坊的門留了下來。並且此事得到了大力弘揚,各種裝飾也追加了上去。在群體關係上,通常位於建築群體前部作為標示性建築,或群體內部作為聚集性場所。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牌坊了。

  • 5 # 自由鷹眼

    牌坊,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爺爺追悼詞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