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理園

    咳嗽,西醫稱慢,急性支氣菅炎,也叫細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中醫是分型論治,也以止咳化痰為主。以我的臨床經驗,慢性支氣菅炎兼感冒咳嗽的以麻杏石甘湯為主和二陳湯。無感冒症狀的以清氣化痰丸,順氣化痰。是化除熱痰的方劑。具體方如下。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瓜蔞實,茯苓薑汁為糊丸,氣順火消痰自失。

  • 2 # 揭秘白髮第一人

    人們都習慣於這樣的思維:只要我一說哪裡怎麼不好(受),或是什麼 “病”,你(醫生)就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應該知道用什麼辦法治療,或者,給我一摸脈,你(醫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導致這樣的現象的原因在哪裡呢?其實首先應該在醫生,想顯示自己水平高超,其次是客觀世界的複雜性所導致致病原因的複雜性,再次是病症的複雜性,還有就是人們對病症認知的膚淺性,缺乏系統性,都處在盲人摸象的階段。不要說尋常百姓不明白,就連所有的教科書都寫的不明白,所以醫學生們學完後不是馬上就會診治病症的。將來的教科書必須重新改寫,更換思路來寫。只要你夠聰明,學完了就會診治病症,不用再在臨床上摸索十幾年,重新領悟後才變得技藝成熟。教科書的重新編寫,必須從每一個字開始。下面就簡單地從“痰”說起。

    中國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對“痰”的描述是不正確的,經過我給編委會提出修改意見後,再出版《漢語大字典》縮印版時進行了部分修改,並贈送了我一套作為獎勵,見下圖中的紅色的兩本,但是我對修改後的還是不滿意,希望以後繼續修改。直到完美為止。

    痰P2870,原文如下:

    下呼吸道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中醫以為痰由某些疾病所引起,又為致病的因素之一。……

    筆者注:“下呼吸道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這句話欠準確。痰夜是可以經過下呼吸道、咽喉排出來,但是,痰夜的來源可不僅僅侷限於下呼吸道分泌的,也來源於肺泡,或肺葉組織,不光是分泌物,還有可能是肺或氣管的壞死物,不光是黏液,還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活體或屍體,還可能會有血液,各種抗體等,還不僅僅來源於氣管,還可以來源於咽喉部,或後鼻道的黏液樣物質流向咽喉部。前鼻道出來的就鼻涕或鼻屎。後面寫的中醫的內容,筆者覺得也有問題,因為中醫的痰的概念很廣泛,這裡還沒有很好的修改意見。再說,前面寫“下呼吸道”可就是西醫或現代西醫的名詞了,是否還應該加上字首,比如“西醫認為”,或“現代西醫認為”。所以筆者建議改為:“後鼻道至肺泡出現的黏液樣混合物,可以透過或咳嗽、或咯的方式排出。”為什麼不用“分泌”呢,痰液裡的壞死組織等不一定是分泌的;為什麼不寫:後鼻道至肺泡出現的可以透過或咳嗽、或咯的方式排出的黏液樣混合物。這樣寫就差了“滯留內的也叫痰”。

    縮印版(p1399)給改為:肺泡、支氣管和氣管分泌出來的粘液。我認為還是不準確,最基本的也要把“和”字改為“或”字,你認為應該如何改呢?

    將來感冒藥必將隨著感冒一詞的廢棄,永遠退出歷史的舞臺,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將來所有的藥品說明書的寫法都要更改。比如某藥物說明書的適應症:氣管炎、肺炎、尿道炎,盆腔炎等這樣的話語全部消失。比如只有:因敏感的**菌引起的,(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流感桿菌、或軍團菌、或某某真菌等)感染所導致的氣管感染,咳嗽、咳痰等。所有的祛痰藥都改為“稀釋痰”藥,他們只能把粘液變稀薄,不會幫助去除產生痰的原因。所有微生物感染後僅僅用“鎮咳藥”和“祛痰藥”或“化痰藥”,是治不好的。

    對於同一個人,上面列舉的“咳嗽、咳痰、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是同一個原因引起的,比如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隨著呼吸進入氣管或/和支氣管,導致了相應的部位組織被破壞,出現了炎症表現,也出現了咳嗽,早期沒痰,破壞組織增多,活菌或死菌或白細胞、吞噬細胞,以及各種因子等,經由咳嗽方式排出,就是痰。所以,無痰的咳嗽,多數是處於病症的早期,或病情輕微,嚴重時大口地往外吐痰,幾乎都不用咳。因為用藥治療後,稍好轉就停藥,總也不徹底,就轉成慢性(支)氣管炎了。氣管炎在達到一定範圍或量的時候,影響通氣就會出現呼吸費力,就是所謂的喘;喘得比較重時就是哮喘;再重些,用藥效果不好,就叫:哮喘持續狀態,不及時治療,時間長了 就會死亡,其實只是程度問題,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引起每一個人上述症狀的原因和其他人的可是不同的。如果把支氣管炎作為“因”的話,不能算“原因”,應該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到咳、痰、喘過程中的一環,是繼發因素,叫“繼因”尚可,反正不是原因。

    讀到這裡應明白了,引起某一個人的“咳嗽,咳痰,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原因可能就是一個,只要把這個人的體內的原因,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消滅得一個不剩,其餘的症狀都會消失了。話是這樣說,事實可不是這樣簡單。事實是經過用藥後,病人最先消失的症狀可能是喘,然後是痰,然後是咳,但是咳嗽消失了,不一定等於好了,只是顯症變回隱症了,見上圖。咳嗽消失了就停止用抗菌素,體內說不定還剩餘100萬個細菌呢,還會再繁殖,再發病,這就是慢性反覆發作的原因所在。所以一定要在症狀完全消失後再鞏固用藥一段時間,究竟是多長時間為宜,很難具體化,要根據致病原因的種類,病情的輕重,時間的長短不同而有所不同。反正得一個不剩,否則就會有復發的機會,也許是幾年後,甚至是幾十年後。這就可以解釋有人小時候發病,中青年期間症狀“消失”,老年了又發病,就說“老毛病”或“病根”又犯了,是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大時代4有幾隻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