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火火
-
2 # 瑤瑤來說事
袁大頭即民國貨幣的一種,是銀元,即咱們的俗稱的“大洋”,發行於1914年,發行量達7.5億枚,是民國時期流通的主要貨幣。收藏價值很高,被稱為銀元之寶!
現在一塊民國三年的普通袁大頭,隨隨便便就能價值千元!
當然了,在民國時期,這玩意兒就是一種貨幣,其價值比較固定。
袁大頭在民國時期的經濟價值要從“購買力”方面來分析,而“購買力”要對照當時社會的“安定環境”來判斷。眾所周知,民國好歹也有那麼多年,不同時期,其貨幣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分時期來講。
依我之淺見,在民國初期,即一戰前,袁大頭相當於人民幣五百元至六百元左右。
1914年,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併發行“袁大頭”為民國貨幣。
“袁大頭”在1914年的發行量大約在2億枚左右,由於“袁大頭”剛剛發行,銀行、商行需要儲備大量“袁大頭”作為流動資金,而政府也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袁大頭”作為部隊的軍餉以及政府人員的工資,因此“袁大頭”的其價值在1914年—1918年應該處在巔峰期。
而具體值多少錢呢?這個就需要我們換算了。古今貨幣換算,最忌一點,即金價換算。因為古代的黃金價值和今天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民國這種因戰爭影響,金價市場波動較大的時期。
當然,我可以給大家簡單算一算。
當時一塊袁大頭的純銀花費是六錢四分八釐
“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國幣條例》
舊制1錢差不多重3.72克,也就是說差不多24克純銀才能鑄造一枚袁大頭。而當時由於一戰還未爆發,金銀比還算穩定,也就在25左右,所以一塊銀元差不多一克黃金。
按今天的金價算,差不多350元。但這個價值不是太合理。
比如說1914年,一塊袁大頭可以買到約30斤大米,現在超市中的普通大米大約3元一斤,30斤就是90元人民幣,這個出入太大了。
所以,我比較客觀的方法還是以當時的生活水平來比較。
在1917 年,曹家渡工人聚居區曾來過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做社會調查
其調查結果是:
“工人支援五口之家月須15元”;“常見男工謀10 元,女子做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也就是說,一個五口之家的工人家庭,每月支出是十五塊;而普通工人的月薪是十塊。如果按照這個對比來看,一塊銀元至少的600往上。因為現在中國一線城市一個五口之家,月支出怎麼也得上萬了,而普通工人6000的月薪也算正常。
不過考慮到當時較低得物價水平已經工人階層較低的收入水平,估個500塊應該是差不多的。
再舉個例子,北大教授吳虞老先生曾在1914年6月20日,在北京王府井飯店宴請胡適、錢稻孫等北大教授吃了一桌魚翅、鮑魚、燕窩應有盡有的高等酒席,一頓飯下來花了25枚袁大頭。
以現在的價格來分析,這樣一場宴席至少得幾萬人民幣左右,但是考慮到民國時期的物價並不算高,魚翅燕窩這種食品的價格也沒有現在炒的那麼過分,所以一枚“袁大頭”等於500塊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民國初期,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於現在500塊。
而在一戰後,銀元開始貶值,1919年、1920年、1921年,中央政府連續三年發行袁大頭,共發行了5.5億枚。北京普通軍人的月工資是七塊半袁大頭、保姆老媽子的月工資是兩塊袁大頭、巡警8塊袁大頭。知識分子的工資要比工人高的多,小學校長的月工資有80塊袁大頭,而北大教授的月工資有300塊袁大頭,比如咱們的魯迅先生,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此時一枚袁大頭的價值相當於人民幣60到80左右,其購買力嚴重縮水。魯迅先生在1920年之前,僅花費了500塊袁大頭便在在北京西三條衚衕買了一處四合院。1930年之後在北京隨便租一個房子卻要30塊袁大頭一個月, 360塊袁大頭住一年,可見袁大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處在貶值的狀態。
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在中國搞貨物壟斷,導致物價飛漲,袁大頭再一次貶值。
1937年之後,全國上下在戰火中動盪不安,日本人為了儲備軍糧,在中國大肆搶奪糧食,老百姓們拿著袁大頭,卻買不到糧食,只能靠吃粗糧、野菜飽腹,國軍的政府高官眼裡只有金條和美元,袁大頭的價值轉而下降至冰點,直到抗日戰爭後期才有所好轉。
袁大頭在當時社會的價值,要根據時間和社會背景去判斷,價值最高時一塊袁大頭能買能當得了五六百塊,兩塊銀元就夠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4個人在東來順一頓火鍋,有酒有肉,只要一塊大洋。價值最低時十塊袁大頭可能連一斤米都買不到。
回覆列表
民國銀元種類太多,那時候一塊銀元究竟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是很難給出一個確切估計的。民國十五年前後廣州黑市上一枚“袁大頭”能兌換白銀20克,現在一克白銀賣到7.5元,20克即150元,所以不嚴格地講,當時銀元一圓約等於現在150元人民幣。用這個標準來換算,民國廣州一斤大米賣到幾元到十幾元,一斤豬肉賣到幾十元,一斤菜籽油賣到幾十元,連一個鹹鴨蛋也要花3塊錢才能買到,好像比現在的物價高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