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雲仙老師,有名評彈名家、評彈表演藝術家,評彈大師、國家一級演員。
一說到蔣雲仙老師,評彈老聽眾們就一定會說到《啼笑因緣》,說到劉將軍、常熟王媽,蔣雲仙的名字早在幾十多年前透過電波為廣大聽眾所熟悉。那生動鮮活的表演,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曾使她一度成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空中書場的彈詞明星。三尺書桌、一把三絃,蔣雲仙與老聽眾的“因緣”是怎麼斷也斷不了的。在舊社會,藝人學藝可不是一樁容易的事,蔣雲仙出道登臺很早,剛學滿一個月,就被錢家班班主趕上了書桌,她笑著為自己總結了一個字,“逼”。
不過學藝呢,她覺得就有一點體會。一定要有緊迫感,要有壓力,她覺得任何一項藝術都是逼出來的。她從小,虛年齡是15歲,實足14歲。在錢家班裡拜師學藝,當時為何學藝,因為要養活家裡父母兄弟,她的親孃,蔣雲仙五歲時,她就去世了。她在錢家班裡學了只有一個月,她的後孃來看他,叫她彈彈看,唱唱看。她一彈一唱,她嘆了一口氣,唉,要靠你還早著呢。這一句話在她幼小的心靈上深深刺了一下,她就是想想,肩上的責任不得了,要靠她吃的呀,那隻能拼著命學。
哪怕手指彈得血淋淋,哪怕早上起來弔喉嚨吊到喉嚨口有血腥味,不行呀,只能逼著上。所以她在錢家班裡,她只有一個月就上臺了,上去插邊花。因為師母正巧懷孕養小孩,所以把她拖上去,那麼她就是覺得到了臺上,將來要靠她吃飯的呀,那沒辦法的呀,就是要拼。因此膽子從小就蠻大的,所以從小就這樣闖出來的。臺上排了一回《果報錄》,照樣滿場掌聲下臺,嚐到甜頭了,放單檔蠻好嘛,本事蠻大的。那麼到後來錢家班裡沒有頂樑柱了,臺柱沒有了,那麼又是逼著她,叫她放上手了,就在蘇州的光裕書場。那麼她剪了一頭短髮,一件士林布的旗袍,一雙搭扣鞋子,像個女學生。小丫頭一點點做上手,那麼師母劉美仙大著肚子抱著琵琶做下手,這一對雙檔,當時就光裕書場,這對雙檔大家去看看,小上手、老下手,大家都要來看,當時有一個老藝人叫程鴻奎,程鴻奎聽了她的書以後,把他的學生罵得來,你們這些小鬼,你們去聽聽看,當時叫錢雲仙,因為錢家班裡都要姓錢,你們去聽聽錢雲仙的書,小丫頭一點點大的人在臺上叭啦叭啦有多老練,口齒又清楚。
揹包囊走官塘,那個時候的說書藝人,也就是說書的為了吃飽飯,經常要跑碼頭找聽客。蔣雲仙當年還只是一個小丫頭,可是在蘇州光裕書場裡,小上手老下手的新聞炒作,著實讓小丫頭紅了一把。可是吃飯錢依然還是很少很少。解放以後,蔣雲仙的生活有了著落。她一直想拜個好老師,但是找個好老師可不容易了。為了能學到姚蔭梅老師的真功夫,她還做了回錄音機,為此竟激起了老師的競爭意識。
錢家班裡跳出來,她也是逼出來的,什麼道理呢?解放以後,她父親失業了,失業了他們一家人生活靠什麼呢,好像一直巴望指望,就在巴望她賺錢養活他們,那麼她就跳出錢家班了,跳出錢家班後,自己放單檔。這個時候,三天下來生意好的,因為錢家班裡搞的是朱耀祥、趙稼秋的拿的劇本,是朱少祥來排書的,那麼唱唱歌,唱唱京戲、唱唱大鼓,全是靠這種噱頭噱腦。聽客們看看這個小姑娘一點點大放單檔,總歸開頭有點號召力,沒想到三天下來以後就不行了,沒有長力了,書性單薄,是陸澹庵的劇本、朱、趙唱的劇本,後來她到碼頭上去做,她記得在徐市一個碼頭,常熟徐市。
有一個聽客跟她說,你如果要說《啼笑因緣》放單檔的話,你一定要去拜姚蔭梅,姚老師的書說得非常生動,比朱、趙的劇本還要好,那麼她一直記在心裡,她想有機會一定要拜姚老師。
後來,51年或者52年到上海來,那麼經過人家介紹,她再投拜姚老師,姚老師開始不收她,他說,你索性像一張白紙頭,畫起畫來方便,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朱、趙的一個藍本了,現在再要學我,你的書就是不純,好像有了印子,那麼她說先生,我儘量像你這方面學,反正自己還小,虛年齡19歲,實足年齡18歲。那麼她白天在維也納,就是以前叫新城書場。她聽先生說書,當時有幾檔說書,一檔書只有半個小時,前面還要說一些新書。
那麼她一邊聽、一邊記,叫人家幫忙一道記,她記角色、記書路,他記噱頭,晚上她就到維納斯,後來叫大華收場,也是舞廳改書場的,當時都是舞廳改書場的。維納斯里她就去放,白天聽多少,晚上就放多少,有一些聽客也很妙的,當時的聽客很起勁。白天聽完先生的,晚上到她這裡聽她說書,聽了以後不算,還要到先生那裡去說。
姚老師,您現在新收的學生蔣雲仙不得了,賽過一臺錄音機,白天你說多少,晚上就模仿多少。當時還是50年代初,還是單幹,她的先生有想法了,這樣下去自己要沒飯吃的,大家要搶飯碗,那麼他就發聲音了,雲仙是你一個人拜我的,你們兩個人來聽書,不行的。那麼她心裡清楚了,她就一個人去聽,噱頭、角色、書路都是她一個人記了,當時居住條件不好,借住在別人的一個擱樓上,凳子也沒有,擱樓上開了一個燈,她就扒在棕棚床上,就趴著記的。這個劇本她後來還放著。
按著蔣雲仙自己的說法,她的名聲完全是由廣播電臺造就的。60年代初,她的《啼笑因緣》在電臺一炮打紅,可以總結成四句話,方言多、角色多、趣味濃、噱頭好。因為這個老聽眾們聽得更來勁,新聽眾們也從這部書開始成為評彈的老聽眾了。
蔣雲仙和唐耿良,
蔣雲仙老師,有名評彈名家、評彈表演藝術家,評彈大師、國家一級演員。
一說到蔣雲仙老師,評彈老聽眾們就一定會說到《啼笑因緣》,說到劉將軍、常熟王媽,蔣雲仙的名字早在幾十多年前透過電波為廣大聽眾所熟悉。那生動鮮活的表演,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曾使她一度成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空中書場的彈詞明星。三尺書桌、一把三絃,蔣雲仙與老聽眾的“因緣”是怎麼斷也斷不了的。在舊社會,藝人學藝可不是一樁容易的事,蔣雲仙出道登臺很早,剛學滿一個月,就被錢家班班主趕上了書桌,她笑著為自己總結了一個字,“逼”。
不過學藝呢,她覺得就有一點體會。一定要有緊迫感,要有壓力,她覺得任何一項藝術都是逼出來的。她從小,虛年齡是15歲,實足14歲。在錢家班裡拜師學藝,當時為何學藝,因為要養活家裡父母兄弟,她的親孃,蔣雲仙五歲時,她就去世了。她在錢家班裡學了只有一個月,她的後孃來看他,叫她彈彈看,唱唱看。她一彈一唱,她嘆了一口氣,唉,要靠你還早著呢。這一句話在她幼小的心靈上深深刺了一下,她就是想想,肩上的責任不得了,要靠她吃的呀,那隻能拼著命學。
哪怕手指彈得血淋淋,哪怕早上起來弔喉嚨吊到喉嚨口有血腥味,不行呀,只能逼著上。所以她在錢家班裡,她只有一個月就上臺了,上去插邊花。因為師母正巧懷孕養小孩,所以把她拖上去,那麼她就是覺得到了臺上,將來要靠她吃飯的呀,那沒辦法的呀,就是要拼。因此膽子從小就蠻大的,所以從小就這樣闖出來的。臺上排了一回《果報錄》,照樣滿場掌聲下臺,嚐到甜頭了,放單檔蠻好嘛,本事蠻大的。那麼到後來錢家班裡沒有頂樑柱了,臺柱沒有了,那麼又是逼著她,叫她放上手了,就在蘇州的光裕書場。那麼她剪了一頭短髮,一件士林布的旗袍,一雙搭扣鞋子,像個女學生。小丫頭一點點做上手,那麼師母劉美仙大著肚子抱著琵琶做下手,這一對雙檔,當時就光裕書場,這對雙檔大家去看看,小上手、老下手,大家都要來看,當時有一個老藝人叫程鴻奎,程鴻奎聽了她的書以後,把他的學生罵得來,你們這些小鬼,你們去聽聽看,當時叫錢雲仙,因為錢家班裡都要姓錢,你們去聽聽錢雲仙的書,小丫頭一點點大的人在臺上叭啦叭啦有多老練,口齒又清楚。
揹包囊走官塘,那個時候的說書藝人,也就是說書的為了吃飽飯,經常要跑碼頭找聽客。蔣雲仙當年還只是一個小丫頭,可是在蘇州光裕書場裡,小上手老下手的新聞炒作,著實讓小丫頭紅了一把。可是吃飯錢依然還是很少很少。解放以後,蔣雲仙的生活有了著落。她一直想拜個好老師,但是找個好老師可不容易了。為了能學到姚蔭梅老師的真功夫,她還做了回錄音機,為此竟激起了老師的競爭意識。
錢家班裡跳出來,她也是逼出來的,什麼道理呢?解放以後,她父親失業了,失業了他們一家人生活靠什麼呢,好像一直巴望指望,就在巴望她賺錢養活他們,那麼她就跳出錢家班了,跳出錢家班後,自己放單檔。這個時候,三天下來生意好的,因為錢家班裡搞的是朱耀祥、趙稼秋的拿的劇本,是朱少祥來排書的,那麼唱唱歌,唱唱京戲、唱唱大鼓,全是靠這種噱頭噱腦。聽客們看看這個小姑娘一點點大放單檔,總歸開頭有點號召力,沒想到三天下來以後就不行了,沒有長力了,書性單薄,是陸澹庵的劇本、朱、趙唱的劇本,後來她到碼頭上去做,她記得在徐市一個碼頭,常熟徐市。
有一個聽客跟她說,你如果要說《啼笑因緣》放單檔的話,你一定要去拜姚蔭梅,姚老師的書說得非常生動,比朱、趙的劇本還要好,那麼她一直記在心裡,她想有機會一定要拜姚老師。
後來,51年或者52年到上海來,那麼經過人家介紹,她再投拜姚老師,姚老師開始不收她,他說,你索性像一張白紙頭,畫起畫來方便,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朱、趙的一個藍本了,現在再要學我,你的書就是不純,好像有了印子,那麼她說先生,我儘量像你這方面學,反正自己還小,虛年齡19歲,實足年齡18歲。那麼她白天在維也納,就是以前叫新城書場。她聽先生說書,當時有幾檔說書,一檔書只有半個小時,前面還要說一些新書。
那麼她一邊聽、一邊記,叫人家幫忙一道記,她記角色、記書路,他記噱頭,晚上她就到維納斯,後來叫大華收場,也是舞廳改書場的,當時都是舞廳改書場的。維納斯里她就去放,白天聽多少,晚上就放多少,有一些聽客也很妙的,當時的聽客很起勁。白天聽完先生的,晚上到她這裡聽她說書,聽了以後不算,還要到先生那裡去說。
姚老師,您現在新收的學生蔣雲仙不得了,賽過一臺錄音機,白天你說多少,晚上就模仿多少。當時還是50年代初,還是單幹,她的先生有想法了,這樣下去自己要沒飯吃的,大家要搶飯碗,那麼他就發聲音了,雲仙是你一個人拜我的,你們兩個人來聽書,不行的。那麼她心裡清楚了,她就一個人去聽,噱頭、角色、書路都是她一個人記了,當時居住條件不好,借住在別人的一個擱樓上,凳子也沒有,擱樓上開了一個燈,她就扒在棕棚床上,就趴著記的。這個劇本她後來還放著。
按著蔣雲仙自己的說法,她的名聲完全是由廣播電臺造就的。60年代初,她的《啼笑因緣》在電臺一炮打紅,可以總結成四句話,方言多、角色多、趣味濃、噱頭好。因為這個老聽眾們聽得更來勁,新聽眾們也從這部書開始成為評彈的老聽眾了。
蔣雲仙和唐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