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腿痛怎麼辦?
如果排除風溼外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鐘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鐘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覆覆。
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痺,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痠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覆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菸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痠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治療腿疼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痠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鐘。
4、抖腿: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鐘,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鐘。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5、牽拉: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除了上述手法治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暖防潮,以利於腿痛的防治。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鐘,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鐘,使胸部儘量貼近大腿,反覆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儘量外展,做10~20次。
5、平臥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儘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鐘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
老年人腿痛怎麼辦?
如果排除風溼外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鐘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鐘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覆覆。
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痺,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痠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覆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菸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痠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治療腿疼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痠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鐘。
4、抖腿: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鐘,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鐘。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5、牽拉: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除了上述手法治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暖防潮,以利於腿痛的防治。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鐘,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鐘,使胸部儘量貼近大腿,反覆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儘量外展,做10~20次。
5、平臥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儘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鐘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