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

    那麼冬至到底起源於何時呢?它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以及人們在冬至日這天會進行哪些活動?

    說起冬至,它的來頭可不小,一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熟悉古代曆法的朋友,就會知道中國古代有所謂的“改正朔,易服色”的傳統,到了漢代的董仲舒,對之進行了進一步總結,上升到理論形態,進而提出“三統三正”的說法。“三統”,我們就不說了,我們還是說說“三正”吧。所謂的“正”就是指“正月”,我們今天將一月看作是正月,彷彿已經是常識了。

    其實在古代並不是這樣的,比如夏朝就是以一月為正月,故而夏建寅;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故而商建醜;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故而周建子。到了秦朝,則以十月為正月。而漢朝取代了秦朝以後,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否定,甚至否認其政權的合法性,認為自己直接繼承了周代。而董仲舒則以“三”為迴圈,建立起自己的黑白赤三統的歷史觀,故而到了漢代,則又是一個迴圈,與夏朝的歷法一樣,都是以一月為正月。此後,兩千多年一直沿用了這套曆法,我們通常稱之為“農曆”,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即“夏曆”。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周代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並且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也就是說在商代,冬至就相當於新年。正如《漢書》所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而明確將“冬至”作為一個固定節日確定下來則在漢代,而後盛於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周代的正月相當於夏曆的十一月,因此過冬和賀歲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到了漢武帝時期,重新沿用夏曆,正月變成了一月,這樣冬至與新年終於區別開來,基本沒有什麼聯絡。因此,作為獨立意義的“過冬”是從漢武帝以後開始的,其後一直流傳到今天。

    漢代對冬至極為重視,將之稱為“冬節”。到了這一天,不僅要舉行盛大的儀式,官員還要休假。這種慶祝儀式稱為“賀冬”,而官員之間相互拜訪則稱為“拜冬”。正如《後漢書》所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朝野對冬至的重視程度。到了魏晉時期,冬至又有了一個別稱,即“亞歲”,每逢這一天,晚輩都要向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則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會在該日祭祀祖先與神靈。到了明清時期,就顯得更為隆重了,皇帝要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說。

    冬至從周代產生以後,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人們對之越來越重視,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節日氛圍越發的濃了許多。《周禮·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們在這天禮敬鬼神,就是為了能夠攘除災兇,以求能有個吉兆。

    到了唐宋時期,一度能和歲首並重。正如南宋時期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所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其實我們對冬至最為熟悉的還是“九九消寒歌”,這個我們小時候都曾背誦過,因此會顯得分為的親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就是到了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後歷經九九八十一日,天氣逐漸復甦,就會變得越來越暖。

    說起這個“九九消寒圖”,其實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種雅趣。民間的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書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共有九個字,每個字又恰好九畫,因此從冬至日算起,每天鉤一畫,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恰好能夠將這九個字塗滿。當然,這個操作確實有點簡單,不過是民間的做法罷了。而在文人士大夫那裡,則另有雅圖。文人們會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花開九朵。一枝則對應一九,一朵則對應一天。如此,每日據天氣狀況用相對應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則將這一情況描繪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慨,古代的文人們真會玩,玩的都這麼文雅、有水平!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遺忘了冬至要吃的食物。當然,這還用說嘛,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吃餃子嗎?民間有一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吃餃子又有何淵源呢?

    傳說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在長沙當太守期間經常坐堂開診,施藥救人。後來辭官回鄉途中,看到饑民流離失所,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於是,他靈機一動,將羊肉混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裡一起熬煮,然後將之切碎,並用麵糰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災民們食用,就這樣,災民們在寒冬能夠吃到如此暖胃的食物,再也沒有出現凍壞耳朵的現象。由於這種食物酷似耳朵,故而人們稱之為“嬌耳”。後來,又有了“餃子”的稱呼,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華人的一種重要食物。

    如今不光是冬至,每年的年夜飯還會吃餃子。或許這就是華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食物了吧!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東京夢華錄》《後漢書》《周禮·春官·神仕》《漢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車買了全險,如果車子自燃把旁邊其他人的車燒了,怎麼報險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