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利刃號
-
2 # 神思者6
不僅僅是打不過,更大的原因的認為沒必要
當時由於蘇軍在冬季戰爭(蘇-芬)和蘇-波戰爭中的低劣表現(蘇軍在冬季戰爭中用90萬的部隊付出了50萬的代價後終於打敗了30萬的芬軍),所以很多國家的情報部門認為蘇軍會被德軍一波推了
而“這些國家”中不止有日本,在1941年,除了羅斯福意外,甚至連丘吉爾都不認為蘇聯會堅持下去
這就是日本為什麼沒去幫德國的原因
-
3 # 歷史檔案館
不乏少數人認為。當初日本的地位是一個對蘇聯威脅的地位。倘若日本遲遲不發動攻勢,蘇聯就會因為顧慮日本在東線的攪局而分神,換句話說,正因為日本果斷對美國出擊蘇聯才能夠放開手腳全力對付德國。
所以依據此理論,倘若日本一旦德國軸心國的話,德國軸心國的壓力會大大減少。那蘇聯戰場上的結局就變成了不可預知的。而且引人深思的一點是美國插入二戰的理由就是日本強行對其發動攻勢。倘若日本沒有襲擊,那美國就沒有正當理由插入這場戰爭。
或者說這個理由會稍候才有。至少在焦灼時期,美國不能及時站出來。因為美國畢竟是合眾國,國內局勢並不是一人說了算的。國內的壓力遠遠大於國外的壓力。自顧不暇的美國有可能會放慢它的腳步。
那這點現在的我們都想到了當初的領導人會想不到嗎。其實原因非也。這只是從整體戰爭的角度考慮,但是從日本的利益出發。其實還有更好的做法。或者可以說是無奈之舉。日本必須要攻打美國,
首先的無奈之舉便是軸心國的整體局勢。軸心國,雖然名義上名為軸心國,但其實並不是一股勁兒的。三方勢力皆以此利益為主。因此德國崇尚於歐洲戰場。而義大利則以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為主要據點。反觀日本。同為軸心國的日本與其他兩名成員中間隔著整個蘇聯。只是單純,依靠著資源的利用互惠而結成盟友。這種關係是十分不可靠的。所以日本最好的做法就是機會主義。有些掌控亞洲的整體局勢。在各國所屬的殖民地失去資源的情況下強勢入侵。接著抽一部分兵力在歐洲戰場上誰贏幫誰,利益驅使著日本這樣做。
其次的無奈之舉是。日本的整體內部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穩定。當時軍方內部有很大的分歧,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是北上,而是南下。南下是我們所熟知的進攻東南亞的方向。利益肯定好說。亞洲多年以來是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如今列強紛爭,自顧不暇,殖民地的支援和防護當然減弱不少。而且在佔領大半個中國之後,日本發現手中最缺的兩樣資源就是石油和橡膠。二南線最終的利益最不缺的就是石油和橡膠。而北線的計劃根據無疑還是利益,。西伯利亞地區是世界聞名的資源地。但是偏偏就缺橡膠和石油這兩樣資源,。在軍方多股勢力的掌控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南線。
最後,我們來看最關鍵的一點。日本堅守南線計劃之後發現很重要的一點橡膠還勉強夠用。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攻打下東南亞那麼石油資源是遠遠不夠。而在日軍不斷對東南亞發起猛攻的時候。美國的資源運輸線受到了影響,這對美軍產生了威脅,所以美軍的做法是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這對日軍是致命的威脅。所以日軍瞄準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要地和戰略資源運輸點珍珠港。而對珍珠港發動了這場戰役,然而其初衷只是想求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仔細調查未發現。當時的日本和美國的國力。明顯美國佔優。日軍的做法,就像狼遇到強敵或者遇到自己想順從的人。露出肚皮似的,那個樣子。但是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美軍並不理睬日本。這成為美軍進攻德意志的最好理由強行插入。多虧了日本這一無奈之舉,美國這次出戰才被冠以正義的名號,日軍哭死了都
雖然我上文說這麼多觀點,但是我們研究的是歷史歷史,他已經發生過了,沒有法改變。這場權力的角逐,最終還是以德意志失敗為結果,無論再怎麼演論,都沒有用。
-
4 # TonyDeng
日本是想打,但是沒有力量,因為已經被中國死死拖住,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北上蘇聯。中共根據地在那個位置,不是偶然的,也有它的作用。正是因為日本陸軍深陷中國,向大本營發出無力北上蘇聯的報告,被中共間諜通報,轉告蘇聯,故斯大林決定把東方的軍隊抽調西方,閱兵後直接投入西線戰場,方才扭轉戰局。
回覆列表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隨後德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兵臨莫斯科城下,期間德國多次要求日本進攻蘇聯,均被日本拒絕,日本方面為什麼對蘇德戰爭持觀望態度呢,為什麼不出兵進攻蘇聯呢?
這裡我們首先指出,蘇聯的綜合國力較強,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而日本國小民寡,資源匱乏,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強國而已,兩者存在較大差距。二戰開始前,日本曾經動用精銳部隊在諾門坎向蘇聯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結果被蘇軍被打的一敗塗地,後來一直心有餘悸。雖然蘇軍主力在和德軍作戰,蘇聯方面在遠東依然留下了強大的兵力,明顯是在提防日本陸軍。
就日本當時的境況而言,陸軍主力部隊大都投入中國戰場,美國藉口日本侵華,已經對日本實行了石油和鋼鐵的禁運,日本隨後美國宣戰,企圖以戰養戰,獲取東南亞豐富的戰略資源,蘇聯廣袤的西伯利亞是荒蠻之地,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日本和德國雖然是盟友,但也各懷鬼胎,打敗蘇聯的受益方是德國,而不是日本,如果兩者發生戰爭,只會無意義的消耗彼此的實力,對日本來說是弊大於利。與其捲入紛爭,不如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日本人的小算盤打得可謂精明。然而,後來德軍戰敗唇亡齒寒,日本人恐怕又會對當初的抉擇有所懷疑。
透過以上的分析,日本放棄了進攻蘇聯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