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思涵
-
2 # 奔旗哥
害羞,靦腆,或者說是社交恐懼症,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是性格問題,人的性格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社交方式,性格內向的人往往在和異性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心裡牴觸,或者是膽怯,準確的說,這樣的性格就是傳統型性格,比較保守,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可以避免接觸不倫不類的人,減少受到傷害的危險。
不過話說回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與人相處,特別是異性,難免會遇到心裡尷尬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你自己是喜歡和異性相處還是不喜歡呢,這取決於自己的心態,而且還有男性女性的分別。如果是喜歡和異性相處,但是感覺害羞,那你可以找個性格開放的朋友帶著你一起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正能量的,或者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多和朋友接觸鍛鍊自己,慢慢的就會有所改變。
如果是自己不喜歡那就不要為了迎合別人的目光而委屈自己,因為人活著不是給別人看的,總有那麼一天會遇到你看的順眼的異性讓你主動去接觸。
20歲的年齡還一直有這種問題,應該不是突然出現的,這種人多場合以及和異性交流出現臉紅可能是自我認同感的危機出現。
自我認同感也稱自我同一性,是由埃裡克森(1963) 提出來,是指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適應社會的感受。他認為認同感的危機出現在青春期早期,大約到了15— 18 歲結束,也就是高中階段畢業時期,但是梅爾曼 (1979)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個體到21歲之後才打到延緩性補償並獲得穩定的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懂得人生活的意義,生活目標明確,社會適應性強,在人生下一個階段能夠繼續向前發展起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處於 自我同一性混亂 ,他內心缺乏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感,產生角色混亂,成熟過程中會受到阻礙。
一般來說,影響自我認同感的要素有以下幾方面: 1.個體發展 的影響:包括認知發展 、心智發展、語言、情緒等方面,都直接和間接影響自我認同感,這幾方面既是單一的因素,也是相互聯絡。認知發展是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只有認識到自身心理和身體特徵,有 良好的自我意識,才會實現自我認同,其次心智發展、語言發展對青少年發展時期的人際交往、學業成就,影響著自我評價的形成,最後情緒意志力的控制將有助於自我認同感道德層次的更高發展。 2.家庭對自我認同感的影響:多年來,研究表明,青少年同父母的關係也對認同感的形成有影響,處於混亂水平的青少年 比其他水平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忽略和拒絕。在 良 好的家庭中,青少年產生的疑問並尋求解答,是被允許鼓勵的,可見關愛和民主的教養方式將有助青少年獲得認同感。3.同伴群體的影響:同伴關係是個體社會化動因之一,在上學以後,多數都是在同伴的陪伴下成長。當青少年脫離家庭,在學校和同伴構建另一個環 境,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擔任起新的角色,體會到群體的認同感。在學校,受歡迎的同學往往自我認同感較高,有爭議的同學往往 自我認同感較低。受歡迎的同學具有學習成績較好 、人際關係融洽 、具有較強的領導能力等特徵 4.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發展程度、區域文化、等社會因素。而區域特點在自我認同感表現出顯著的特徵,比如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和農村,少數民族和漢族等社會環境對個體獲得認 同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所以說20歲有這種情況出現也是成長的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一直是這樣可能需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