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英國在17世紀上半期也同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國家,清教徒(致力於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餘成分的加爾文派新教徒)為主要成分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在與國王的鬥爭中佔了上風,透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內戰奪取了政權。清教徒信仰的加爾文派教義宣揚禁慾,力圖避免一切塵世的快樂,音樂被看做是邪惡的、引誘人進入危險的愉悅的手段而遭到禁止。那個時候歌劇剛剛傳入英國不久,清教徒上臺後,他們嚴禁一切歌劇院營業,關閉了英國所有的歌劇院,廢除了原來英國宗教儀式上的音樂。那時的英國歌劇陷入了一片沉寂當中。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珀塞爾。珀塞爾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達朵》成為英國本土歌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珀塞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義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1714年,亨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里納爾多》等在英國大受歡迎。但18世紀20年代末,傳統的義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指令碼、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隨著貿易和殖民發展起來的日益壯大的有產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乞丐歌劇》(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亨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義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沉重打擊,亨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亨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義大利歌劇在英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琥珀蜜蠟為什麼會有熒光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