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的意思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
出處: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創作背景: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關於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於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數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只能望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空留遺憾。2001年7月,永濟市根據歷史資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的意思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
出處: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創作背景: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關於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於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數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只能望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空留遺憾。2001年7月,永濟市根據歷史資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