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美國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也標誌著本次危機大幕的拉開,而本次危機的規模和持續期幾乎和上世紀的“大蕭條”相當,因而危機初就被貼上了“百年一遇”的標籤,而回望金融危機爆發迄今的10年間(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誌次貸危機爆發,而2008年9月15日,雷曼的破產則標誌著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海嘯),圍繞危機和反危機的諸多單一話題,像一顆顆串珠被挖掘出來,幾近窮盡。由此,把這些散落的串珠穿聯成彼此聯絡的“縱貫線”,就有了現實基礎。
至於說穿聯的必要性。“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危機初期,我們的第一應激反應就是回望上世紀“大蕭條”實況,為的就是向歷史索要危機可能的路徑;而危機本身又是經濟執行中人性最為集中的展現,不然牛頓怎會感慨“可以計算天體執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那麼反危機能否順暢則取決市場預期和信心的儘快重建,由於“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只要能抓住餘溫,經濟之火就可重燃。
因此,對過去10年經濟執行邏輯的梳理,就成為一件既必要,又可行的事,意義不僅在於當下的“內省”,更在於未來不時之需的“參照”。
本次危機禍起美國房地產泡沫,背後則是次貸[注: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的市場服務物件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為首金融擴張失序下,房地產市場和各類金融市場的過度糾纏和捆綁,加之危機前市場已習慣了多年的“歌舞昇平”,所以當泡沫破裂,資產價格開始大幅縮水,經濟頓陷“驚慌失措”之中,融資條件收緊之快超過危機前的擴張速度。面臨市場的突變,人們彷彿是首次領略到“資產波動——負債剛性”經濟規律的威力,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開始“競賽式”的縮表,以求在自身資產流動性沒有完全喪失前,盡最大限度地削減負債。而當所有微觀經濟主體均以此來理性來保全自己“信用好人”形象時,集體非理性的“合成謬誤”應運而生,結果必然是出現負的經濟產出缺口,通縮、失業等問題相機而至,經濟軌跡面臨由“衰退”墜入“蕭條”的巨大風險。
“大蕭條”的回望,結論顯而易見——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反危機”。至於說,完全依靠市場自行出清來等待經濟轉機,僅能作為理論分析來為現實提供參考。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政府的公共行為越來越依託於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持續運轉,當危機幾近要摧毀這個運動體系時,政府必須出手干預和糾正。
由此,我給反危機下了個定義:透過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非市場化手段),來阻止經濟增速自由落體的下降,阻止市場運轉的猝死,修正市場失靈的促發因素,明確退出反危機的條件。通俗的講就是:先救火,後防火;進的來,出的去。
以美國為例,來觀察上述四步反危機路徑。
①先救火。2008年9月15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同日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當時全球金融市場是用“金融海嘯”來形容此突變,加之AIG、房利美、房地美等金融巨頭均距破產也是一步之遙,市場變得人人自危。對於美國政府而言,當務之急就是穩定人心,因此在經過激烈的政治博弈之後,美國財政部啟動了資產救助計劃(TARP),美聯儲相繼實施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的寬鬆貨幣政策。
②後防火。針對誘發本次危機的金融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風險,頒佈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其金融監管體系,對微觀主體的風險偏好進行了引導和糾偏。
③進的來。為了更好的達到反危機效果,尤其是在“攻佔華爾街”的壓力之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在政策協調方面,進行了精心細緻的工作,同時在本次危機以來,建立了與市場、公眾的常規溝通機制,並且就反危機路徑、措施等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實現修復經濟產出缺口、穩定市場預期等反危機目標。
④出的去。在反危機過程中,除了填補危機下的缺口之外,更為重要是反危機措施的有序退出,在此環節,美聯儲堪稱典範——明確告知市場退出觸發條件,反覆溝通退出時機和路徑,基本實現了政策轉向未給經濟帶來額外不利影響。
以上就是危機10年來,美國經濟執行的“縱貫線”,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景象(經濟已持續108個月擴張),表明其反危機路徑的有效,而同期凡是在防火和救火、反危機進與出的路徑上混亂不清的經濟體,其反危機後果均是新問題比當初想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相信與“大蕭條”一樣,本次危機必將成為宏觀經濟殿堂的另一座聖盃,僅一條“縱貫線”是遠遠不夠的,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仍需要時間的發酵,才能被充分認識。
是美國謀體誇大炒作的虛驚假像,實際不是那麼嚴重。要知道,全球的整體經濟執行,不可能受任何一家大公司波動而影響的。
2008年9月15日,美國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也標誌著本次危機大幕的拉開,而本次危機的規模和持續期幾乎和上世紀的“大蕭條”相當,因而危機初就被貼上了“百年一遇”的標籤,而回望金融危機爆發迄今的10年間(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標誌次貸危機爆發,而2008年9月15日,雷曼的破產則標誌著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海嘯),圍繞危機和反危機的諸多單一話題,像一顆顆串珠被挖掘出來,幾近窮盡。由此,把這些散落的串珠穿聯成彼此聯絡的“縱貫線”,就有了現實基礎。
至於說穿聯的必要性。“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危機初期,我們的第一應激反應就是回望上世紀“大蕭條”實況,為的就是向歷史索要危機可能的路徑;而危機本身又是經濟執行中人性最為集中的展現,不然牛頓怎會感慨“可以計算天體執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那麼反危機能否順暢則取決市場預期和信心的儘快重建,由於“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只要能抓住餘溫,經濟之火就可重燃。
因此,對過去10年經濟執行邏輯的梳理,就成為一件既必要,又可行的事,意義不僅在於當下的“內省”,更在於未來不時之需的“參照”。
本次危機禍起美國房地產泡沫,背後則是次貸[注: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的市場服務物件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為首金融擴張失序下,房地產市場和各類金融市場的過度糾纏和捆綁,加之危機前市場已習慣了多年的“歌舞昇平”,所以當泡沫破裂,資產價格開始大幅縮水,經濟頓陷“驚慌失措”之中,融資條件收緊之快超過危機前的擴張速度。面臨市場的突變,人們彷彿是首次領略到“資產波動——負債剛性”經濟規律的威力,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開始“競賽式”的縮表,以求在自身資產流動性沒有完全喪失前,盡最大限度地削減負債。而當所有微觀經濟主體均以此來理性來保全自己“信用好人”形象時,集體非理性的“合成謬誤”應運而生,結果必然是出現負的經濟產出缺口,通縮、失業等問題相機而至,經濟軌跡面臨由“衰退”墜入“蕭條”的巨大風險。
“大蕭條”的回望,結論顯而易見——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反危機”。至於說,完全依靠市場自行出清來等待經濟轉機,僅能作為理論分析來為現實提供參考。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政府的公共行為越來越依託於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持續運轉,當危機幾近要摧毀這個運動體系時,政府必須出手干預和糾正。
由此,我給反危機下了個定義:透過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非市場化手段),來阻止經濟增速自由落體的下降,阻止市場運轉的猝死,修正市場失靈的促發因素,明確退出反危機的條件。通俗的講就是:先救火,後防火;進的來,出的去。
以美國為例,來觀察上述四步反危機路徑。
①先救火。2008年9月15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同日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當時全球金融市場是用“金融海嘯”來形容此突變,加之AIG、房利美、房地美等金融巨頭均距破產也是一步之遙,市場變得人人自危。對於美國政府而言,當務之急就是穩定人心,因此在經過激烈的政治博弈之後,美國財政部啟動了資產救助計劃(TARP),美聯儲相繼實施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的寬鬆貨幣政策。
②後防火。針對誘發本次危機的金融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風險,頒佈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其金融監管體系,對微觀主體的風險偏好進行了引導和糾偏。
③進的來。為了更好的達到反危機效果,尤其是在“攻佔華爾街”的壓力之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在政策協調方面,進行了精心細緻的工作,同時在本次危機以來,建立了與市場、公眾的常規溝通機制,並且就反危機路徑、措施等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實現修復經濟產出缺口、穩定市場預期等反危機目標。
④出的去。在反危機過程中,除了填補危機下的缺口之外,更為重要是反危機措施的有序退出,在此環節,美聯儲堪稱典範——明確告知市場退出觸發條件,反覆溝通退出時機和路徑,基本實現了政策轉向未給經濟帶來額外不利影響。
以上就是危機10年來,美國經濟執行的“縱貫線”,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景象(經濟已持續108個月擴張),表明其反危機路徑的有效,而同期凡是在防火和救火、反危機進與出的路徑上混亂不清的經濟體,其反危機後果均是新問題比當初想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相信與“大蕭條”一樣,本次危機必將成為宏觀經濟殿堂的另一座聖盃,僅一條“縱貫線”是遠遠不夠的,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仍需要時間的發酵,才能被充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