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參5克。切成薄片,沸水沖泡30分鐘,代茶飲,最好飯後2小時空腹飲用。(《仁壽錄》配方)
紅參是白參經過藥物加工而成的。是參的熟用品,其加工方法是經過浸潤、清洗、分選、蒸制、晾曬、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
白參性情比較溫和,老幼皆可食用,而紅參經過特殊的加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只有特殊需要的人才可以食用。
紅參在蒸制過程中,因為熱處理會發生化學反應,成份上發生變化。會生成水參及白參不俱有的新的成份,即紅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質G-Rh2,Panaxytriol,maltol等。G-Rh2、Panaxytriol有抑制癌細胞增長的作用,maltol俱有抗氧化作用。乾燥後的紅參顏色紅潤,氣味濃香。
紅參俱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作用。
這些作用紅參與白參沒有嚴格的區別,但在補虛方面一般認為紅參強於白參。
久服紅參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抗疲勞、抗輻射、抑制腫瘤、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
紅參適合於老人、久病體虛者,紅參具有火大、勁足、功效強之特點,是陰盛陽虛者的首選補品,醫藥上治療虛脫或強補多用紅參。
紅參偏熱,沒有降火的作用,而且不宜與藜蘆同用.此外,紅參的溫性會破壞正常人的陰陽平衡,使陽熱的砝碼加重,產生“上火”症狀,如口乾舌燥、嘴唇生泡、鼻子出血等。夏天氣候炎熱,這種情況更明顯。但只要及時停服,以上症狀就能消失。體質虛弱的人需長時間服用紅參,為防止副作用的產生,要採取服藥7天,停服2天的間歇用法。
紅參適合於久病體虛者;紅參具有火大、勁足之特點是陰勝陽虛者的首選補品。臨床常見的肺虛咳嗽,脾虛久瀉久痢,中虛胃冷,血虛眩暈,心虛胸痛,驚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於所虛及陽虛體弱者,冬天怕冷、陽虛明顯者服用有顯著效果。但如無陽虛體片,或高血壓(收縮壓超過180mmhg以上者)、陰虛火旺或急性病等患者,忌用紅參。如用食紅參,則易引起腦溢血等腦血管意外,使病情加重。青少年亦不宜服用紅參。如體質壯實之人,40歲以下的健康人,精力充沛,陽氣旺盛,以不服為佳。總之,進補應“因人制宜,量體施補”。 悸失眠,腎虛喘促,呼多吸少等,都應該選用紅參進補,以益氣補虛。
紅參對人體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功效。它的食用方法很有講究:
(一)燉煮:紅參或幹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精瘦豬肉、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推薦的食用方法)具體食譜請到我的幹參賣貼裡找…見我簽名
(二)蒸服:將紅參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30分鐘左右(也可蒸的時間再長點)即可服用。(麻煩)
(三)沖茶:將紅參或幹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四)熬粥:將紅參切成薄丁片,早餐熬粥時放少許大補
(五)嚼食;將紅參切成薄丁片,取2~3片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六)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1.5克。(有點麻煩)
(七)泡酒;將整根人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紅參最好不要泡酒)
普通紅參的鑑別在前述商品規格特徵的基礎上,紅參的感官特徵通常是:人參蘆、體完整,全長6~17cm,體(主根)長5~ 10cm,直徑0.5~ 2cm,表面淺紅棕色、紅棕色或深紅棕色,對光而視有半透明感;亦有的不透明,顯暗黃色斑塊。上端"肩"部鈍圓,與蘆頭(根莖)相接。蘆頭較短,上有莖痕可辨,下端有2~3條支根。體上部可見環紋,體表有皺紋、縱溝及細根痕。參須已除去。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光亮,角質樣,紅棕色;中間色稍淺,外周色較深。氣微香而特異,味先微苦而後甘。
◆ 邊條紅參的鑑別本品的形態、色澤、半透明角質樣等與普通紅參相似,以蘆長、體長、腿長("三長")為其獨具特徵。由於原料參栽培年限較長(7~9年),體的上半部色澤較深且較粗糙,肩部橫紋顯著,整體具備"有皮有肉"之特點(參見本章第一節),支根2~3條。邊條紅參是紅參中形體美、質地實、質量佳、只有中國生產、聞名於國際市場的優秀產品。
◆ 精製紅參的鑑別精製紅參是1985年以來投放市場的中國獨立研製的產品,由高檔次的普通紅參和邊條紅參經二次加工精製 而成。工藝決定,本品具有蘆短、質實、色深、有壓制痕跡等特點。其表面積較普通紅參縮小40%以上,密度增加1倍(由0.8g·cm-3增至1.6g·cm-2)。單支呈不規則長稜柱形,有明顯壓痕,長9~16cm,蘆較短(經縮蘆工序,一部分"縮"入肩部),有修剪後的支根2~3個。表面紅棕色,有光澤,肩部色較淺,有環紋;體表有細縱皺紋,無抽溝、黃皮、破疤。質硬而脆,斷面平坦、光亮、細密、無孔隙,角質樣。皮層、髓部可辨。精製紅參已大批次投放國內、國際市場,其感官質量和內在質量均達到較高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紅參5克。切成薄片,沸水沖泡30分鐘,代茶飲,最好飯後2小時空腹飲用。(《仁壽錄》配方)
紅參是白參經過藥物加工而成的。是參的熟用品,其加工方法是經過浸潤、清洗、分選、蒸制、晾曬、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
白參性情比較溫和,老幼皆可食用,而紅參經過特殊的加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只有特殊需要的人才可以食用。
紅參在蒸制過程中,因為熱處理會發生化學反應,成份上發生變化。會生成水參及白參不俱有的新的成份,即紅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質G-Rh2,Panaxytriol,maltol等。G-Rh2、Panaxytriol有抑制癌細胞增長的作用,maltol俱有抗氧化作用。乾燥後的紅參顏色紅潤,氣味濃香。
紅參俱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作用。
這些作用紅參與白參沒有嚴格的區別,但在補虛方面一般認為紅參強於白參。
久服紅參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抗疲勞、抗輻射、抑制腫瘤、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
紅參適合於老人、久病體虛者,紅參具有火大、勁足、功效強之特點,是陰盛陽虛者的首選補品,醫藥上治療虛脫或強補多用紅參。
紅參偏熱,沒有降火的作用,而且不宜與藜蘆同用.此外,紅參的溫性會破壞正常人的陰陽平衡,使陽熱的砝碼加重,產生“上火”症狀,如口乾舌燥、嘴唇生泡、鼻子出血等。夏天氣候炎熱,這種情況更明顯。但只要及時停服,以上症狀就能消失。體質虛弱的人需長時間服用紅參,為防止副作用的產生,要採取服藥7天,停服2天的間歇用法。
紅參適合於久病體虛者;紅參具有火大、勁足之特點是陰勝陽虛者的首選補品。臨床常見的肺虛咳嗽,脾虛久瀉久痢,中虛胃冷,血虛眩暈,心虛胸痛,驚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於所虛及陽虛體弱者,冬天怕冷、陽虛明顯者服用有顯著效果。但如無陽虛體片,或高血壓(收縮壓超過180mmhg以上者)、陰虛火旺或急性病等患者,忌用紅參。如用食紅參,則易引起腦溢血等腦血管意外,使病情加重。青少年亦不宜服用紅參。如體質壯實之人,40歲以下的健康人,精力充沛,陽氣旺盛,以不服為佳。總之,進補應“因人制宜,量體施補”。 悸失眠,腎虛喘促,呼多吸少等,都應該選用紅參進補,以益氣補虛。
紅參對人體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功效。它的食用方法很有講究:
(一)燉煮:紅參或幹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精瘦豬肉、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推薦的食用方法)具體食譜請到我的幹參賣貼裡找…見我簽名
(二)蒸服:將紅參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30分鐘左右(也可蒸的時間再長點)即可服用。(麻煩)
(三)沖茶:將紅參或幹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四)熬粥:將紅參切成薄丁片,早餐熬粥時放少許大補
(五)嚼食;將紅參切成薄丁片,取2~3片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六)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1.5克。(有點麻煩)
(七)泡酒;將整根人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紅參最好不要泡酒)
普通紅參的鑑別在前述商品規格特徵的基礎上,紅參的感官特徵通常是:人參蘆、體完整,全長6~17cm,體(主根)長5~ 10cm,直徑0.5~ 2cm,表面淺紅棕色、紅棕色或深紅棕色,對光而視有半透明感;亦有的不透明,顯暗黃色斑塊。上端"肩"部鈍圓,與蘆頭(根莖)相接。蘆頭較短,上有莖痕可辨,下端有2~3條支根。體上部可見環紋,體表有皺紋、縱溝及細根痕。參須已除去。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光亮,角質樣,紅棕色;中間色稍淺,外周色較深。氣微香而特異,味先微苦而後甘。
◆ 邊條紅參的鑑別本品的形態、色澤、半透明角質樣等與普通紅參相似,以蘆長、體長、腿長("三長")為其獨具特徵。由於原料參栽培年限較長(7~9年),體的上半部色澤較深且較粗糙,肩部橫紋顯著,整體具備"有皮有肉"之特點(參見本章第一節),支根2~3條。邊條紅參是紅參中形體美、質地實、質量佳、只有中國生產、聞名於國際市場的優秀產品。
◆ 精製紅參的鑑別精製紅參是1985年以來投放市場的中國獨立研製的產品,由高檔次的普通紅參和邊條紅參經二次加工精製 而成。工藝決定,本品具有蘆短、質實、色深、有壓制痕跡等特點。其表面積較普通紅參縮小40%以上,密度增加1倍(由0.8g·cm-3增至1.6g·cm-2)。單支呈不規則長稜柱形,有明顯壓痕,長9~16cm,蘆較短(經縮蘆工序,一部分"縮"入肩部),有修剪後的支根2~3個。表面紅棕色,有光澤,肩部色較淺,有環紋;體表有細縱皺紋,無抽溝、黃皮、破疤。質硬而脆,斷面平坦、光亮、細密、無孔隙,角質樣。皮層、髓部可辨。精製紅參已大批次投放國內、國際市場,其感官質量和內在質量均達到較高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有較強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