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老師有點懶

    1.很明顯,國內天文學的研究比國外的還是有不小差距,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出國發展,國外天文學的發展前景很好!

    2.在國內也並不是沒有發展。目前國內最好的天文學系在南京大學,這個學校畢業出來的天文系學生基本都會有不錯的機會和發展。

    天文學系的學生畢業以後除了進入國家天文研究院意外,可以考慮進入金融行業。因為金融機構肯定需要這樣的人才,因為天文專業的學生既要物理好、又要天文好,這對金融機構來說很有用,因為這個專業可以訓練出很好的邏輯推理能力。

    3.留在學校當老師。

    國內天文學最好的是南京大學,南大天文在亞洲都是數一數二的,還有亞洲最牛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提供技術支援

    “天文系招生比較困難。”陳黎坦言,每年北師大天文學系招收的新生人數約為20人,但真正以第一志願報考的只佔1/3。招生難是目前大學天文學系面臨的普遍現象,降分招生已成為各個學校目前能用的主要手段。

    據瞭解,目前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中,九成以上大學擁有天文系或者天文專業,而不是簡單地開設天文公共選修課。這與中國目前的天文學教育現狀形成鮮明對比。

    2011年,中科院天文領域內的專家編寫了《中國天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將中國天文發展的歷史、現狀、機遇以及未來20年的發展戰略進行了梳理。《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天文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未來20年將快速發展

    《報告》稱,隨著國力增強,國家對天文學的投入已明顯增多。今後20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天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天文望遠鏡的自主研製專案,還是國際合作專案,都在醞釀和逐步實施。

    在中型天文觀測裝置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財政部的重大科研儀器裝置專項已為中國中型天文觀測裝置和儀器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援渠道。如新一代射電頻譜日像儀是中國太陽物理規劃中確定大力發展的地面裝置之一,將填補在太陽爆發能量初始釋放區高分辨射電成像觀測的科學空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設立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項(大科學裝置),針對大型天文觀測裝置配備了專門的支援渠道。一批重要的天文觀測裝置已經建設成功或正在建設中,如郭守敬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南極2.5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和5米太赫茲望遠鏡。

    空間天文衛星方面,目前,空間變源監視器(SVOM)和硬X射線望遠鏡(HXMT)已納入國家航天局規劃並立項,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納入中國科學院“十二五”規劃並在空間先導專項中立項,上述衛星有望在2014~2016年發射執行。中國深空探測計劃中的深空太陽天文臺(DSO)也正在推進過程中。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參與一些重大天文科技工程建設與研究的國際合作,如光學波段的30米級望遠鏡(TMT),及射電波段的平方公里陣列 (SKA),並圍繞重大天文科技裝置開展儀器研製和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

    此外,還有一些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專案,如昆明40米口徑轉檯式射電望遠鏡、北京50米口徑輪軌式射電望遠鏡、VLBI測定軌網路等,在相關國家戰略需求方面將發揮極大作用,同時部分觀測時間可用於天文研究。

    據悉,上海佘山6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新疆110米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將分別成為國際上綜合性能排名第四和第一位的射電望遠鏡,將在天文研究和服務國家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2 # 漢東省一把手瑞金

    要保持求知慾。興趣是一切基礎,興趣是一切求知的原動力。因此,如果很喜歡天文學,就要不斷學習,不斷保持新鮮感,不斷培養旺盛的求知慾。浩瀚無垠的宇宙,到底到底藏著多少奧秘,誰也說不清。要學好物理。天文學大廈由來已久,但以物理學作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用物理知識來解釋天文學現象。所以要想學好天文學,就要把物理打好基礎。要學好數學。要有基礎知識的構架,要學好數學、統計學,要會統計分析比對,得出結論。天文學計算,要有資料作為支撐。沒有資料庫的分析,一切都是泡沫。要有必要的硬體裝置。要有必要的研究天文學儀器,比如天文望遠鏡可以用來仰望星空,大型計算機可以推算演繹,宇宙模型可以用來研究示範等等。要有探索精神和質疑精神。如果只具備前面的幾點,充其量就是個天文學愛好者罷了。要想真正有所成就,理論上就必須有紮實的修養,不破不立,還需要挑戰前人的理論。比如,哥白尼推翻“地心說”,伽利略斜塔實驗,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等。可想而知,天文學未來仍然會有新的理論出現。要有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和淡然自若的做人水平。不要期望你能馬上有什麼建樹,能坐的住冷板凳,能過得起清貧日子,能禁得起社會家人質疑,能扛得住各種壓力,能忍受世俗不理解的眼光,也能受得起萬人敬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資訊管理系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