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論,對於腹瀉病而言,低滲性脫水補2/3張含鈉液,等滲性脫水補1/2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補1/3~1/4張含鈉液。這是因為大多腹瀉液Na+ 僅10~90mmol/L[10](如產毒型大腸桿菌腸炎:Na+ 53mmol/L,輪狀病毒腸炎:Na+ 37mmol/L[3]),故腹瀉時Na+的丟失比水的丟失來說相對較少,血漿Na+開始逐漸緩慢升高,而此時細胞內Na+水平尚在正常範圍,故血漿升高的Na+進入細胞內,使血漿中Na+在大多數情況下仍可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呈等滲性脫水。故大多腹瀉病等滲性脫水時,Na+與水的並非等比例丟失,而是Na+的丟失相對較少,故可補充低張含鈉液。補低張含鈉液時,血漿Na+開始逐漸緩慢降低,腹瀉時細胞內升高的Na+則又回到血漿。
結合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1]:體液的減少刺激ADH合成,[根據相關法規進行遮蔽]管對水的保留能力增加。此外,體液的減少降低GFR、促進近端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以腎臟強大的代償能力也是腹瀉時Na+的丟失比水的丟失來說相對較少,但大多數情況下,血清鈉常在正常範圍的重要原因。所以儘管是等滲性脫水,實際Na+的丟失相對較少,可補1/2張含鈉液 微量用藥通用公式 微量用藥需寫明液體量、用藥量、輸液速度三個量。現總結出一個微量用藥通用公式:A?B?60=(X/Z)?Y,其中兩個已知量:體重A(kg)、每公斤每分鐘劑量B(B/ kg?min),三個未知量:輸液速度X(ml/h)、用藥量Y(單位與B一致)、液體量Z(ml)。按1小時計算用藥量:Akg?(B/kg?min)?60min=[(Xml/h?1h)/ Zml]?Y,經化去單位為A?B?60=(X/Z)?Y. 臨床用藥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三個未知量中的兩個為已知量,則可求出第三個未知量。舉例如下:一個3kg患兒需用多巴胺(設3ug/ kg?min)持續滴注24小時,輸液速度不能超過3 ml/h,可用液量不能超過50ml.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先設定液體量為50ml,輸液速度為2 ml/h,則代入公式:3×3ug×60=2÷50×Y,則Y=13500ug.具體配液時所需配液量則為50ml減去多巴胺已佔液量。此公式最大優點是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靈活設定兩個未知量滿足具體需要而求出第三個未知量,臨床值得推廣。
一個實用的方案:(天津方案)
1、4:5:12:7液體,在這組液體裡,4為1.2%的氯化鉀,5為1.4%的SB,12為糖水,7為0.9%的生理鹽水。4:5:12:7是他們之間的配比關係。這組液體的張力大約在1/2張到1/3張之間,是一組比較安全的液體,適用於各種性質的脫水。2、4:5:6:7液體,各成分同上,只是糖水減半,大約1/2張。適用於高滲脫水。有的同仁會問我,為什麼高滲脫水不補低張液?問的好,其實如果是高滲脫水,血漿比較粘稠,細胞處於皺縮狀態,這個時候驟然補低張液體,會讓皺縮的細胞驟然水腫膨脹,甚至破裂。會形成腦水腫的危險,所以建議高滲脫水一來不要補低滲液體,1/2張最安全。 當然脫水的程度判斷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重度(丟失水分>體重的10%),則不管是高滲,低滲,還是等滲,首先按每公斤體重20ml補充2:1等張搶救液是不變的真理,迅速擴容。另外我上面說的液體中都有鉀的成分,那麼補鉀也要按照金標準:見尿補鉀。各程度脫水的補充量同教科書。
最後送個補液十六字口訣給各位:先快後慢,先鹽後糖,先晶後膠,見尿補鉀。
一般而論,對於腹瀉病而言,低滲性脫水補2/3張含鈉液,等滲性脫水補1/2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補1/3~1/4張含鈉液。這是因為大多腹瀉液Na+ 僅10~90mmol/L[10](如產毒型大腸桿菌腸炎:Na+ 53mmol/L,輪狀病毒腸炎:Na+ 37mmol/L[3]),故腹瀉時Na+的丟失比水的丟失來說相對較少,血漿Na+開始逐漸緩慢升高,而此時細胞內Na+水平尚在正常範圍,故血漿升高的Na+進入細胞內,使血漿中Na+在大多數情況下仍可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呈等滲性脫水。故大多腹瀉病等滲性脫水時,Na+與水的並非等比例丟失,而是Na+的丟失相對較少,故可補充低張含鈉液。補低張含鈉液時,血漿Na+開始逐漸緩慢降低,腹瀉時細胞內升高的Na+則又回到血漿。
結合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1]:體液的減少刺激ADH合成,[根據相關法規進行遮蔽]管對水的保留能力增加。此外,體液的減少降低GFR、促進近端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以腎臟強大的代償能力也是腹瀉時Na+的丟失比水的丟失來說相對較少,但大多數情況下,血清鈉常在正常範圍的重要原因。所以儘管是等滲性脫水,實際Na+的丟失相對較少,可補1/2張含鈉液 微量用藥通用公式 微量用藥需寫明液體量、用藥量、輸液速度三個量。現總結出一個微量用藥通用公式:A?B?60=(X/Z)?Y,其中兩個已知量:體重A(kg)、每公斤每分鐘劑量B(B/ kg?min),三個未知量:輸液速度X(ml/h)、用藥量Y(單位與B一致)、液體量Z(ml)。按1小時計算用藥量:Akg?(B/kg?min)?60min=[(Xml/h?1h)/ Zml]?Y,經化去單位為A?B?60=(X/Z)?Y. 臨床用藥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三個未知量中的兩個為已知量,則可求出第三個未知量。舉例如下:一個3kg患兒需用多巴胺(設3ug/ kg?min)持續滴注24小時,輸液速度不能超過3 ml/h,可用液量不能超過50ml.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先設定液體量為50ml,輸液速度為2 ml/h,則代入公式:3×3ug×60=2÷50×Y,則Y=13500ug.具體配液時所需配液量則為50ml減去多巴胺已佔液量。此公式最大優點是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靈活設定兩個未知量滿足具體需要而求出第三個未知量,臨床值得推廣。
一個實用的方案:(天津方案)
1、4:5:12:7液體,在這組液體裡,4為1.2%的氯化鉀,5為1.4%的SB,12為糖水,7為0.9%的生理鹽水。4:5:12:7是他們之間的配比關係。這組液體的張力大約在1/2張到1/3張之間,是一組比較安全的液體,適用於各種性質的脫水。2、4:5:6:7液體,各成分同上,只是糖水減半,大約1/2張。適用於高滲脫水。有的同仁會問我,為什麼高滲脫水不補低張液?問的好,其實如果是高滲脫水,血漿比較粘稠,細胞處於皺縮狀態,這個時候驟然補低張液體,會讓皺縮的細胞驟然水腫膨脹,甚至破裂。會形成腦水腫的危險,所以建議高滲脫水一來不要補低滲液體,1/2張最安全。 當然脫水的程度判斷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重度(丟失水分>體重的10%),則不管是高滲,低滲,還是等滲,首先按每公斤體重20ml補充2:1等張搶救液是不變的真理,迅速擴容。另外我上面說的液體中都有鉀的成分,那麼補鉀也要按照金標準:見尿補鉀。各程度脫水的補充量同教科書。
最後送個補液十六字口訣給各位:先快後慢,先鹽後糖,先晶後膠,見尿補鉀。